这节课,与未来有关
一 关于课堂的思考
与人交流,常常会碰到言语不当、出言不逊、语言暴力、阿谀奉承、假大空等情况,我总觉的与这个人早年所受的语文教育未必没有关联。尽管教育不一定全来自课堂,但课堂究竟有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判断,值得反思。
教育改变人生,有可能把人变好,也有可能扭曲人。看到一些没有价值的标语口号,听到一些落后甚至反人道的说教,我在想,未来某一天,学生质问我们为何用宝贵的生命去学习错误的东西时,我们该如何解释?(此处举例,太过敏感,省去两百字。)
二 毕业礼物——读书
如果不受物质条件限制,允许老师可以送且只能送一件礼物,我会说,好好读书。
如果毕业前最后一节课,只能对学生说一句话,我会说,多读好书。
弥尔顿说过,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是超越生命之外的生命。这种生命之外的生命,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长生久视,死而不亡。当它积淀在我们的生命中之后,我们称它为素养。所谓绢存八百,纸寿千年,真正不死的,是书籍中传承的文化。
经典是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头脑认证过的,也是那些高贵的灵魂代言过的,这些经典是可以拥抱任何一个时代和任何一个民族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更能帮助我们去拣选和过滤生命中的种种路径与现象。
认识不同于知识。知识塞满我们的脑袋,却不总是有用,认识则是把一种知识转化为生活经验。刘慈欣在《诗云》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宇宙超级生命来到地球,有人问它,你能作出超越李白的诗吗?这个生命消耗了无数能量,将所有汉字的每一种排列组合都罗列出来,说,“这里面一定存在超越李白的诗句,可是我找不出来。”这就是知识和认识的区别。
全人类是一本书,有人死去并非章节被删,而是被译成更好的语言,而且每一章必须翻译。上帝雇佣了几名译者,有些篇章由年龄翻译,有些由疾病翻译,有些由战争,有些由司法。而上帝之手将我们散碎的所有书页组合一体。在那个图书馆里,所有的书本都将敞开,直面彼此。
三 最后的祝福
那一年,崔母悔婚,要求张生考取功名方可迎娶颜值高却又有才华的丞相家的宝宝莺莺。莺莺又气又怨,转眼一想,我家张生十年苦读,有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志,考取功名如同囊中取物一般。长亭送别,莺莺深情送别:万紫千红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声!(我改为“静待高考绽放时”)
往事越千年,临近高考,谨祝:
一年来,为了在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胜而攻书山游题海的高三学子,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三年来,为了在高考这个人生舞台上迸发能量绽放自我而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差点学死的高中狗们,沉着冷静,静待花开!
由此上溯到初中,小学,幼儿园,十几年来,那些为了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而尝尽学习酸辣苦甜滋味的学生党们,高考时———挥笔如剑豪气冲天揽月去, 展卷似帆长风破浪采珠回。高考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你我看尽长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