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着蜗牛去旅行(二)

2021-09-26  本文已影响0人  晓来谁染霜林醉123

陪着蜗牛去旅行(一)

犇犇已经开始上七年级了,学完朱自清的《春》之后, 老师让模仿《春》,写一篇《秋》的作文。可能老师在课堂上评讲完文章后,他回到家里,不止一次的夸赞班里的一位同学,能写非常美的作文。而且多次给我说,要把作文拿过来让我瞧瞧。到周五回到家里,他真的从书包里掏出来只有四分之一部分的稿纸,(我仿佛看到他的同学从作业本上撕下这张纸的情景)“没要到原稿,只要到草稿了。”有点儿丝丝沮丧,但是那眼里充满了对这位同学的敬佩。好像在说,看我同学写的文章,是不是比你的学生写得好。我看到他同学的草稿上文字确实很美:

雨:一夜飞渡镜湖月,秋雨连绵不绝,与涨起来的湖水映于一色。羞涩连绵,相撞之声恰似裂帛,又如碎玉。两岸青竹渐萧,与清风流水相映,雨色空濛,山边宛如与春天相衔,而看了竹子,不免又想起前些时,深夏,林壑幽深,云树笼纱,织于一处,现在不免憔悴了些。

12岁左右的孩子,文字很老练,一定是在小学读了很多书,也很会创造性阅读,不可低估少年的力量。

这周老师布置随笔是模仿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啊”这段文字,写一段话。犇犇想来想去,想写小区里的竹子。我问他,“你想怎么写呢?”他说:“我想写竹干,竹叶,竹根。”我说,那你先大胆写,写好后,我们再共同修改。好文章都是要不断修改,你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了多少次。他的初稿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相信大家都知道苏轼的这句话,而我们小区里也有竹子。

春天时,不知道草丛中从哪里钻出来了一个绿绿的脑袋,这个小脑袋好像时刺探情报的,一天之后它的身体又多了几个小小的尖脑袋,而之前的小竹笋已经长的比我还高了。看着那小脑袋,觉得是仰望天空,又觉得时在看着它的朋友们。

写完之后,他来找我。我正在卧室墙角的书桌边看着书,他坐在床上,两腿盘着,手支撑着小脑袋,说,“妈妈,你帮我看看呗。我突然觉得我写的不对,老师让我们写一段话,可我发现我要写成一篇文章了。”

“文章由段落组成,段落由句子组成,句子由词语组成,先练好段落,然后再扩充为文章,也可以啊。”我说。

“那我再去读读课文,看看老舍是怎么写的。”

他又重新去读《济南的冬天》。读了一会儿,他又来找我“妈妈,我突然想到,老舍虽然是在写小山,但是他不仅仅是描述小山,而是通过写山上的景物去写小山。”我为他竖起了大拇指。“不错,有自己的发现。那你想怎么写?”他说:“我还是想写竹子”,但是他脸上还是有点犯愁,浮过去几丝乌云。“你先下去玩会儿,顺便观察一下竹子,想想看怎么写?”他屁颠屁颠的下楼了。

与其坐在那苦思冥想,不如到实际的地方去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悟。生活本来就应该是文章材料的来源,写文章不是生活的装饰品,而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左右,这孩儿回来了,当初下楼时脸上的乌云已经散了,满脸的晴天。“妈妈,你知不知道,我在楼下的竹林里看到了什么?原来竹子周围有藤蔓,有紫色的浆果,还有蜘蛛在结网呢!”吧嗒吧嗒,噼里啪啦的他给我讲着,听他讲完,我说,赶快去写吧,写完再来给老妈读一下。他也就有了下面的一段文字:

小区中新增的一片竹林,让我煞是惊讶。在春天的时候,这还只是一列列其貌不扬的小灌木,可今天却变成了竹子的天下,成了“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的竹林了。竹林间也有几颗珍珠般的小果子,点缀在翡翠似的竹竿中,特别的显眼。我想,竹子又不会结果,这紫色的珍珠从哪里来啊,我顺着果子细细一瞧,原来是一个长长的藤蔓缠绕在竹子上。我顺着竹竿向下摸,突然一条细丝拦住了我的手,原来是一根蛛丝。蛛网上的蜘蛛飞速的从巢里钻了出来,我看着它那黑黑的小眼,就开玩笑似的向他吹了口气,它就惊恐地爬回巢中了。我再向下看,竹子的根部还残留着几片它儿时的衣服。我从这几片衣服仿佛看见了它萌发的样子,也仿佛看见了它在土下隐忍努力的样子。

后续:下午他写完作业,先下楼了,等我下楼的时候,找了一大圈儿,认识他的小朋友告诉我,阿姨,犇犇和几个小朋友在前面的竹子边,抓了蚂蚱喂蜘蛛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