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我改变了,为什么孩子仍旧不变?
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342天早安问候。
明明我改变了,为什么孩子仍旧不变?
父母觉得我改变不说教,是不是孩子就能改变懒惰?
这种假改变的本质是交易,言下之意是“我都这么对你妥协了,你居然还不买账,太过分了吧”
因为绝大多数的父母,从小都是接受不平等的养育模式长大。
为人父母之后,即便自己也想改变,但是难就难在自己没有体会过什么是符合家庭序位的养育关系。
误以为自己对孩子的妥协就是有效的,于是表象上来看,孩子的确是越来越“蹬鼻子上脸”。
那根源是什么?
妥协=我是高的你是低的=我这么高都降低了=你在不听我的就是个小混蛋了=还是暗戳戳的控制。
这本身是一份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攻击,孩子潜意识里捕捉到这份攻击之后,也被唤起了自己的敌意,对着父母做出蹬鼻子上脸的行为,这个时候孩子被攻击的难受就表达出来了。
所以这种改变是虚假的控制,用自己的弱势站在道德制高点把孩子推到道德败坏之地来制裁孩子不听话,试图用痛苦来促进孩子改变。
孩子不改就要被所有人敌视,孩子不愿意被改变,于是就接受被所有人敌视,然后这团火越烧越旺,直至有一天火大到孩子生病、罹患精神疾病,这份循环才能停下。
假改变的特征是:我改变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改变。
什么是真改变?
方向是向内的,不在试图控制外界改变,不再把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到孩子身上。
我希望孩子正常上学,那自己去成人自考提升自己的学历,
我希望孩子回归正常生活,那自己把辞掉的工作重新找回来,自己先活成正常人。
总归一句话:为自己活,别为了孩子活,最终拖下水的还是自己。
孩子改变可以分成三类:
绝无可能改变;偶尔有机会改变;彻底决定改变。
绝无可能改变的父母特点是:
一定有理由合理化自己对孩子评判、焦虑、担心,只要外界给支个招,就一定被自己否认。这类型的父母,还没撞南墙。
偶尔有机会改变的父母特点是:
已经对孩子的现状产生了内疚,时不时地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做法是不好的,虽然冲突仍然会发生,但频率有所下降。
彻底决定改变的父母特点是:
说话开头会用“我”字开头,比如“我可以怎么做?,我是如何想的?我担心的是什么?我不清楚的是什么?”
除了彻底决定改变的父母以外,其他两类型家长张口闭口多是以“孩子”开头。
改变的意义从来不是否定过去的自己和孩子,而是找到获益,用新的方式来获得。
那么如果我可以通过自己的改变,学习获得自己照顾自己,学习自己理解自己,学习自己关注自己之后,我便不再需要和孩子和伴侣制造纠缠,自给自足。
所有的“家庭问题”,皆起源于自己看不见自己,自己也无法照顾好自己。
那么一旦获得自爱能力之后,所有的家庭问题便荡然无存。
这个过程并不难,其实只需要持续不断的勇气面对自己,再加上外力的支持便可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