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非遗大师”蒋云花:匠心独具巧作,点草成金,画中有麦香

2020-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爱读书的胆小鬼

【导读】

在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艺术传统中,往往涌现卓越的民间艺术家。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有着一份执着的情感。蒋云花就是在乡土中成长的一位民间艺术家,她秉承手工艺者的情怀,着力把家乡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就因为蒋云花母亲摇曳的一把麦秆贴画的扇子,成为她儿时记忆中最为美丽的画面,或许由于这样的情结,成就了蒋云花人生的追求,已是花甲之年的她因麦秆贴画而洋溢着激情。

在世博会展出这幅《清明上河图》,画面上人烟稠密,货物云集,粮船上的绳索、屋檐上的瓦片错落有致,就连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都是清晰可见。但其实,创作所用到的原料,是农村里最常见的麦秆。

【简介】

麦秆剪贴源于明代中叶,从当时的传统工艺麦秆团扇蕊剪贴脱胎而来,到清代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据传是由艺人倪仁吉首创,后曾一度绝迹,至清代同治年间民间艺人金翠娥挖掘制作,得以流传

麦秆画虽来自民间,却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皇家贡品。它取材于小麦杆,经蒸、煮、浸、剖、刮、碾、贴、剪、烫、粘贴、组合等十几道工序制作完成,其题材主要涉及到花鸟虫鱼、山水风景、亭台楼阁、人物时尚、古今诗词等,麦秆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被称为“中华一绝”、“中国手工艺术精品”,具有极高收藏价值。

蒋云花主要作品《百鸽图》、《清明上河图》、《景丽鸟和春》、《报春图》、《风景》、《溪山渔隐图》等作品在全国全省各级工艺美术大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清明上河图》攀登了中国麦秆剪贴的技艺高峰,参加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

蒋云花出版年画100余幅,2012年出版专著《蒋云花麦秆贴画》一书,蒋云花曾应邀参与编写浙江省中学劳技教材数册,其中地方艺术教材《剪纸、剪贴、家政》曾获国家教委一等奖,其本人也曾被聘为省市劳技教师培训班教师建立了浦江二中等五所麦秆剪贴教学传承基地。使麦秆剪贴艺术走进了中小学,为这一传统工艺的传承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作出一定的贡献。

01 早年的生活经历

中国民间善于利用普通的材质,制作实用而美观的产品。由于为普通百姓所使用,必须具备两类要素:一是成本低廉,二是喜闻乐见。

因地制宜创造的制品,往往成为民间手工艺的重要特点之一,并形成具有地方风格的民间艺术品种,浙江浦江麦秆贴画就是这样的民间艺术品。麦秆是乡村随处可得的材料,上世纪80年代以前,浦江地区麦秆编织制作的团扇,成为乡村主要的经济副业。

为了团扇的美观,扇的中央部分均饰以花鸟等图案,浦江地区多采用麦秆贴画装饰,极其质朴别致,因此,浦江人对于传统麦秆贴画的印象,大多来自早年的生活经历。

02 普通学校的参观,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蒋云花说,年轻时,她的梦想并不是当麦秆画艺人,却是做一名老师。而且,也成功了。1963年,聪明勤奋的她,顺利考入金华师范学校。可一次普通学校的参观,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当年,她和同学去金华当地的寺旺府参观历史文物陈列展,在那里,蒋云花第一次见到麦秆画作品。尽管如今她已记不起这个作品到底是何种形状,但却牵出了她的童年记忆。

“我突然想起来,在我五六岁时,妈妈曾在盘扇中央用麦秆贴装饰画。由于家里穷,没钱买真丝,只能用这种办法,但也很漂亮。”她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在家乡浦江,还曾有这么一种民间手艺。自此,她就下定决心要将麦秆画这种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03 机缘巧合,负责当地的工艺美术

机缘巧合,她毕业后被分配至浦江乡镇局,专门负责搞当地的工艺美术。她便遍访浦江民间,召集当地擅长麦秆画的技师,让他们来乡镇局教授民众学习,她跟着边学边练。可因为收入微薄,一年半后,技师们相继离开,她也只能转换身份,既是老师,也是学生,和一帮有兴趣从事麦秆画研究的老乡们,边学边琢磨。

上世纪80年代后,她创办了浦江工艺美术公司,开始专职从事麦秆画创作,也积极在当地招收徒弟,推广这项技艺。这一坚持就是整整32年。

04 光做麦秆画,养不活自己也养不活学生

30多年来,作为厂长的她收下徒弟数百,但蒋云花说,她过得并不富裕,如今只能靠加工一些劳技课配件来补贴要从事麦秆画,必须要有毅力,光靠这个赚钱,根本养活不了自己。

1990年左右,很多收下的徒弟都出去独立开厂,光浦江当地,就有12家之多。但没几年,都倒闭关门了。他们想靠这个赚钱,不专心于艺术,就退步了,艺术品也卖不出去。”

蒋云花说一件50cm×40cm大小的麦秆画,他们工人要做5天左右,光成本就300元左右。但到市场却卖350元,还很少有人认可这价格。“从选麦秆,到漂白、剖、刮、染色、拼,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完成,定价高了没人买,定得低了又不够成本,没法形成规模生产,所以没什么利润。”

蒋云花说,她很希望能把这门手工艺传下去,但光靠自己的力量,实在有些困难。现在,跟在她身边的学生,只有10多个,一个月拿到手的薪水也就一千多。“他们都是对艺术充满了兴趣,才会坚持下来,否则那么少的钱,根本活不下去。”

05 形成独具创意的麦秆贴画

浦江麦秆贴画一般作为婚嫁、生日、祝寿、开业、新居等礼品之用。而蒋云花的麦秆剪贴画独具创意,尤其在花鸟羽毛制作上别出心裁,从传统中求新求变,使羽毛制作工效较传统提高了几十倍,且羽毛别致,与众不同。

在对麦秆原料进行深层研究后,蒋云花制作的麦秆画,更具立体感。以作品《龙》为例,这幅作品,需要三名经验丰富的麦秆剪贴师,经过至少20天的努力才能完成。来看看一幅精湛的麦秆画是怎么出炉的。

⑴制作麦秆画,选料很重要。选择粗壮,圆且挺直,光泽感好的麦秆,去掉顶梢和根部,

⑵ 只取第二节浸泡备用将麦秆剖开,用刀片将里面的薄膜刮去,使麦秆成薄片状。

⑶接着就是漂白将准备好的麦秆片拼、挺、烫,在薄纸上压平,粘贴。

⑷在纸上把要制作的原稿描绘下来。

⑸根据描好的纸,剪刻下各个部分。

⑹烫烙以增加细节,粘贴、组装各个部分。

06 准备世博会

⑴接到电话

突然一天,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麦秆剪贴传承人蒋云花接到一个需要自己为了准备世博会的电话。

她认为,参加世博会的作品必须符合世博会举办的主旨,展现中国的时代风貌,是需要以真正的大师作品为底稿进行创作的。必须好好计划,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所以,她做出大胆的决定,就是立刻停止工厂所有的订单,组建团队,自己去寻找美术大师正版的高清图片。

⑵确定作品

所以,蒋云花又开始组织人员着手设计图案,并最终选中能反映我国古代都市繁华景象的《清明上河图》。因为清明上河图代表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之一,用麦秆剪切来再现,他的辉煌体现独特与工艺价值的证明。

⑶没有样图

但是,蒋云花发现书店里和网上的图片都不是正版的高清图片。于是,她只能满世界的去发动自己的土徒弟,还有家人去寻找正版高清的图片,终于在杭州上学的小女儿有一天给她打电话说,有一张《清明上河图》翻版,是按照原图绘制的,但是价钱有点高,蒋云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说了一句不要在意价钱的问题,赶快把它买下来。

⑷开始制作

①凑足了符合条件的麦秆

蒋云花说,由于《清明上河图》中的很多细节不能拼接,一般的麦秆在长度和宽度上都不符合要求。通过数月的寻求,她才凑足了符合条件的200多斤麦秆。

②采取划分区域进行制作

蒋云花 把《清明上河图》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先制做中间的部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亲自盯着工期,亲自画图,手把手的教徒弟,对每一个部分和位置严格要求,每天和家人徒弟们一起,每天大家一手拿着麦秆,一手拿着剪刀,拼凑起一个个人物和场景。

这幅花费蒋云花大量心血的《清明上河图》长23.8米,宽1.2米,比原作放大了4倍多,画面上人烟稠密,货物云集,粮船上的绳索、屋檐上的瓦片错落有致,就连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都是清晰可见。

③设计遇到瓶颈

《清明上河图》麦秆贴画是蒋云花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之作,它汇集了所有传统浦江麦秆剪贴的技艺和技能及形式于一体。

在制作过程中,曾遇到不少的难题。蒋云花回忆,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解决不同的技术难题。比如说,屋顶上的瓦片以及小船的顶和蓬,还有“清明上河图”这几个字没有办法用最传统的剪贴的方式展示。但是,这又关系到国家的荣誉,时间也所剩无几了。

有一天,浙江民俗博物馆委托蒋云花收集麦秆扇,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凭借着儿时的记忆,用独特的编织手法,制作出来一把麦秆扇。就在那一瞬间,蒋云花认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编织

最终她们运用了编织的技艺,不仅美观,还增加了整个画面的立体感。

④增加人手

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明上河图》这部作品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行加工,因为在蒋云花的心里,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让麦杆自然光泽,让整个画面更加协调。使得麦杆的质感丰富,人物神态,市井风貌,郊外景色,更加形象与逼真

最终,这幅《清明上河图》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参展作品,陈列在浙江馆中。世博会上,观众络绎不绝进行观赏。

07 出版书籍

《蒋云花麦秆贴画》是蒋云花大半辈子麦秆贴画的实践体验,在书中总结梳理了浦江麦秆贴画的工艺手法,此书不仅对传统浦江麦秆贴画工艺进行整理,而且融入了创作者的心灵体悟。

书中采用平实的文字表述。虽然还不能称之为理论,但具有相当的专业价值,其可贵的贡献在于一个创作者在实践中的思考:传统的民间艺术在当下如何得以传承。蒋云花亲力亲为编撰书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诠释。

该书通过麦秆贴画作品展现从继承到创新的发展脉络。蒋云花在继承传统浦江麦秆贴画的基础上求新求变,使浦江麦秆贴画从实用性走向艺术性,从装饰小品走向独立作品,从单一平实走向立体丰满。浦江麦秆贴画功能及风格的变化,证明了蒋云花所倾注的心力。

因此,浦江麦秆贴画的成功转化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实践与体会中,逐渐形成了独特而成熟的工艺手法。新型材质的发现,工艺手法的改进,色彩形式的拓展,都为传统浦江麦秆贴画注入了新的内容,无论是技艺继承还是新工艺的探索,依然保留了民间艺术的鲜活的特点,因此它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树叶有话说】

蒋云花以手工艺者的视角,对麦秆贴画工艺进行了有益的改进,无疑推动了麦秆贴画的发展。浦江麦秆贴画逐渐从民俗生活迈入大雅之堂,在这段过程中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实践中获得的成果,虽然以实物的形式呈现,但技艺的传承还需有心人的总结研究。该书直观而全面反映浦江麦秆贴画形式的同时,也可体会作者对发展麦秆贴画的理想追求。

在当前重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浦江麦秆贴画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作为来自民间的手工艺者,蒋云花因此拥有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并用她的匠心不断发展麦秆贴画的技艺,使这项民间手工艺更为精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