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年轻十岁,我也轻狂一回
1.
好友又一次陷入极端焦虑的状态中——沉着脸,不搭理人,用IPAD放着《奇葩说》、《晓松奇谈》之类的节目,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一边狂刷朋友圈。
折腾够了,开始诉苦。
原来,领导又找他帮忙干私活。私活,当然是工作以外的事情了,并不在好友的义务范围内。帮忙吧,一次又一次,不但自己活着累,还总给别人添麻烦。拒绝吧,怕领导不高兴,又怕别人看不起,说出“这点小事都干不了”的话。
关键好友还没存着向上爬的野心,否则就痛痛快快地捧领导臭脚了,不用闹心了,“效忠党国,首先要效忠长官”嘛。
我给他分析了一下,觉得还是认同感的问题:人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活着?焦虑,说到底还是太在意别人眼光,不够洒脱。我让他学习90后,90后不常写一些文章,说“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愉悦自己”么?
好友嗤之以鼻:“如果真这么想,你就该立马辞掉工作,像梭伦一样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你不是说,人活着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仅仅适应社会么?”
我无力反驳,乖乖闭嘴。
有句话说得好,年轻不激进,说明你没心;年老不保守,说明你没脑。到了我这个尴尬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做事是要考虑责任和后果的。
2.
所以,真是羡慕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态度(虽然我也不是太老,但代沟却很深了)。
我认识一个95后,清瘦清瘦,貌不惊人,有时候会在微信上跟我交流一些读书的问题,现在正忙活着自己创业,想法天马行空,我根本听不明白。
还有个90后,大学刚毕业就背包出去穷游,说趁着年轻要多看看这个世界,一路靠搭车溜达到贵州,然后留在那支教两年。
还有个90后,热心肠,工作之余干各种志愿者,他不图别的,就是觉得帮助别人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还有一些年轻人,喜欢玩,追求凡俗快乐是他们的生活哲学。足球、电子竞技、AB站、手账、动漫、papi酱、KTV、桌游……生命就像一个没完没了的party。
真正思考严肃的社会问题?也有,一天两分钟吧。两分钟过后,他们谈论最热烈的,仍是如何娱乐的问题。
他们不仅思维方式与我们这一代人不同,物质上的满足也让他们有了底气。父母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好,让他们有更长的时间享受生活,不必迫于生计,早早就去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有一些老同志,对年轻人非常不满,认为他们“年少轻狂”了,总想教育教育人家。可人家却嫌你伪君子和假道学,根本不理你。
他们为自己设定了对错表。表面上看着稚嫩,骨子里却有独特的深刻:什么价值观也抵不住现实生活,活出一个大写的我,这才是生命的本色。
责任?自己活得出色,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负责。
3.
我们这一代人,徒有羡慕的份,因为我们年轻时,大多是“轻狂”不起来的。
上小学的时候,理想主义还很浓郁,我们被灌输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个人是为集体而生存的,我们的偶像是为集体而牺牲的赖宁和草原小姐妹。
等上了高中,市场经济勃兴,集体主义褪色,人们开始更关心自己的现实生活,我们又被一张考卷绑架,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
我上高中时,每天6点半起床,晚自习上到10点半,一周只有周末下午放假。我们被要求绝对服从,对学校来说,严格管理才能有升学率;对家长来说,书山题海才能上好大学。所以,我们根本没的选择。
现在的学生,老师骂一句都不敢,那时候老师是直接上手打人的,拳头,耳光,甚至二踢脚……一点都不夸张。
学生不允许有任何偏离学习的生活,最大的娱乐是第七套广播体操。老师见到班级出现篮球和足球,是要直接没收的。
我们那时候,最大的叛逆是什么?不过是趁老师不在,中午在操场上踢个球;晚上老师检查完宿舍,偷摸出去玩会游戏;上自习时,偷偷听听随身听而已。
性和酒精?只有家里有权有势的学生才敢尝试。
大学时算有几年好时光,踢球,恋爱,玩游戏,喝醉酒……
但这算是个性么?算是叛逆吗?根本不算,拼命玩乐不过是对高中生活的一种报复。
而且,各种考试如影随形,和我们一起来到了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GRE考试……
你不干这些,能干什么?在集体思维和应试教育的训练下,我们的思想普遍保守。我们的生活中,早就没有了诗和远方;我们的灵魂中,早就抹去了“叛逆”两字。
等到毕业了,24、5岁,读研出来就是26、7岁。刚工作,就面临着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压力。
我们还没有机会年少轻狂一回,就被锁在惯性思维里,被制定规则的老一代人所同化。按照老一代人的活法,踏踏实实地挣钱,还贷,唯一的叛逆,不过去KTV唱唱歌,下夜班了出去喝点酒。
因为我们就是不懂叛逆的一代,思维方式让我们循规蹈矩,教育方式让我们泯灭个性,物质匮乏让我们不敢冒险。
所以,还没等轻狂,人就老了,虽然精神自由并未放弃,但那种“胸怀月色,仰望星辰”的生活,只能在现实的夹缝中寻找了。
真想年轻十岁,我也轻狂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