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南宁12岁孩子坠楼:你需要给孩子一个情绪的“紧急出口”

2020-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初晓学院


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新闻:因为手机被父母收了起来,南宁市一位12岁的男孩,从32楼跳下,不幸离世。

这个男孩一时冲动,轻率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没有给父母任何帮助自己的机会,令人扼腕叹息。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青少年自杀相关的话题。

01   青少年自杀,成了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让我想起,两年前我遇到过的一个要自杀的孩子。

那时,我在一个国家级的夏令营,负责心理方面的工作。一位9岁的孩子,因为和同学的矛盾,歇斯底里的闹着要自杀。孩子在宿舍楼下,咆哮着说不想活了,脑袋直往地上、树上撞,力气大的老师都差点拦不住。

我接手过来,抱着他在路边坐下,他又从地上捡起石头和树叶,要给自己割腕,动作熟练的让我大吃一惊。在我的安抚下,孩子慢慢平静下来。他很懂事的跟我回到宿舍,把被汗水浸湿的衣服换下来、洗干净。

其实他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衣服洗得很干净,行李箱收拾得也整齐。在老师眼中,平时的他就是一个乖巧、让人省心的孩子。

但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是,他特别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就情绪崩溃。

在五天的夏令营里,他有过三次情绪崩溃,都是因为一些小事,比如和宿舍同学的口角、被路边飞过来的篮球砸到。

但每次都引发了他歇斯底里的情绪崩溃。让我特别难忘的是,在他崩溃的时候喊出来的句子:

“为什么这么不走运的人都是我!让我死!”

“在这之前我是阳光的,这件事情就像一块陨石,让我的世界陷入黑暗之中!”

“我的心理阴影啊,让我呼吸不过来!”

……

这哪里像是一个孩子的语言啊,这分明就是一个大人对生活的控诉。

后来我了解到,这个孩子从小一直跟着妈妈生活。虽然他一直受到很好的照顾,家里物质条件也不错,但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情感关注。

他一直试着表现的很成熟懂事,不给妈妈添麻烦,但也因此压抑了很多自己作为孩子的需求。

他一直不在妈妈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情绪,直到关不住了,情绪才像雪崩一样宣泄出来。

我们常常觉得,青少年自杀,这个话题好像离我们特别遥远。

但接下来,我要说一组令人震惊的数据。

2018年,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了一则《中国儿童自杀报告》。报告指出,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是青少年自杀最多的国家。

我算了一下,这相当于每5分钟就有1个孩子死于自杀。

也就是说,在我讲这期节目的时间里,中国就有一个孩子死于自杀,有一个家庭陷入到无可挽回的深渊。

02   你对孩子的教育,可能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

在大多数家庭中,家长最关注的无外乎这三件事。

一是衣食住行、身体健康。

二是学习成绩,大家都认为这是孩子未来成功的保障。

三是能力发展,比如体育、艺术、思维等兴趣能力。

为了这三件事,父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给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这三个方面,当然是孩子成长中特别重要的事情。但还有一个看起来“没那么有用”、却至关重要的事情,却被绝大多数家长所忽视。

那就是:在孩子和你之间,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沟通渠道。

说白了,就是孩子很信任父母,遇到不好的事情时,第一个想到向父母求助。

因为孩子内心深深的相信:父母愿意聆听和理解,并且能给他必要的知识和支持。

我把这个亲子沟通渠道,称为孩子极端情绪的“紧急出口”。

新闻里经常报道青少年自杀、自残、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其实大多数都源于一时冲动。

如果那时有一个情绪的“紧急出口”,很多悲剧都能避免。

比如,那个12岁的男孩,如果在出门之前,能向父母诉说他的无助和焦虑,就不会走向楼顶。

但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孩子和父母之间,沟通渠道是断裂的。在遇到困难时,孩子并不愿、也不敢跟父母说。

比如,遇到校园欺凌,孩子宁可写在日记里,或者跟好朋友说。

为什么孩子宁可憋在心里自己忍受,也不愿跟父母说呢?

我问过很多孩子,发现他们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1.害怕爸妈没听完,就开始批评自己。2.担心说完了,爸妈不理解自己,“说了也白说”。3.害怕爸妈“瞎操心”,小事变大,进行没完没了的“帮助”。

总结一下就是,在无数次的日常聊天中,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已经慢慢消磨掉了。

03  如何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它只能通过一次次互动、考验,慢慢建立起来。

父母要想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也需要慢慢来。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让孩子感觉到可以依赖。

接下来,我将与你分享一些具体的做法。这些做法和你平常习惯的不同,但它会让你逐渐成为孩子眼中值得信任的人。

首先,你要改变一个看法。

以前你会觉得,孩子找你说,就等于是在向你寻求帮助。如果你不帮孩子解决问题就失职了。

其实,孩子的很多烦恼,只是需要有一个温暖有耐心的听众,一说出来,问题就解决大半了。

在听孩子说的时候,有时你会觉得,孩子说的话很幼稚、很不可理喻,简直忍不住想告诉他“其实,你说的不对,应该是这样的……”

这时你一定要忍住。

在所有关于沟通的训练中,“不带评判的倾听”都是一项基本功。

也就是说:你要放下自己的价值观,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对方。

否则,你听到的,就都是你想反驳的部分。

虽然这个特别难做到,但至少你可以先做到这一点:把自己要说出口的评判咽回去,先听孩子说完。

做到这一点,孩子对你的印象将大为改观,觉得你是一个很不错的听众。

我举个例子。

孩子说:“在政治课上,有同学扔纸团,老师误以为是我扔的,竟然当着大家骂了我一通!”

你心里可能特别想对孩子说:“老师也是人,也会犯错,你下课后跟老师解释清楚就好啦!”

但是,请你千万要忍住。

你可以这么说:“老师这么误解你,当时你一定特别委屈吧?”

孩子可能会说:“就是,简直要气死我了!……”

你的这句话,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也帮他把情绪宣泄出来了。

接下来,你再和他一起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更容易达成共识。

如果你一开始就说“老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虽然你的心意是好的,但孩子心里还带着情绪,很难听进去。

没准儿他还会顶撞你:“那我不是人吗,我就不需要尊重嘛”。

你看,一不小心,他和别人的矛盾,转变成和你的战争。

04 小结

听到这儿,也有爸妈会苦恼:孩子现在上初中了,根本不愿意跟我们沟通,每天吃完饭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不允许我们进去。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父母不要一本正经的跟孩子聊天,而是要创造聊天的氛围。

孩子喜欢躲进自己的房间,可能是因为,他长大了,需要自己独处的空间。

但更有可能是,家里的氛围过于紧张,给他带来了压力。

我曾看过一部电影,其中有一句台词:“这个家庭,充满了爱的味道”。

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每个家,除了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家具和装饰,还有一些看不见、但在影响着家人心情的东西,那就是家里的味道。

有的家,充满放松、愉悦、有爽朗笑声的味道。

也有的家,充满紧张的、挑剔的、悲观的味道。

家庭的氛围,决定了孩子是愿意打开自己心扉,还是把自己关进小房间。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聊天,那你可以先试着通过安排一些家庭活动,来改变家里的氛围。

你可以找些事情,和孩子一起做。

比如做家务、做标本、做木工、做衣服、做科学实验等等,一边做一边聊天。

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些,那你可以从他喜欢的事情开始,哪怕是一起打电子游戏。

你还可以和家人们一起约定,每周五晚上是电影之夜,每个人都要放下工作和手机,全家一起看一部电影。

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安排一场“家庭微旅行”,哪怕只有半天的时间,但能够离开家,家人一起去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游玩、吃饭,也能让大家感到放松。

这些活动营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你很容易就和孩子聊起来了。

我们今天从一个沉重的话题,聊到如何给孩子设置极端情绪的“紧急出口”。

成长难免遭遇狂风暴雨,有了你的耳朵与肩膀,孩子就能迎来雨后的彩虹,以及一个更强大的自己。

听完今天这一讲,我想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如果孩子不愿意参加你组织的家庭活动,那你可以怎么做呢?

好,今天就聊到这儿。欢迎你关注我的公众号:初晓学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