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拿手机日历翻一翻,才知道一年时间并不长。三百多天被分成十二个月,组织在横三竖四的几个方块里,只有这样的具体化,才能纠正想象里那种漫长的印象,许多其它的事,也是一样。
一年能读多少本书,就是这么个问题,每一年的开始,相信有很多人的新年计划中,清单上的其中一条就是今年要读多少本书。数了一下我去年的记录,大概50本不到,以我不求甚解和追求数量的读法,差不多一星期一本左右,而我可以想象,不及我的阅读数量和质量的,又是大多数人。
阅读并不是生活的刚需,人们经常反问的一句,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就可以把刚培养起阅读习惯的人,噎得说不出话来,也实在无力反驳。
有文章说,当人们谈读书有什么用时,往往是拐着弯的和米饭馒头联系在一起,如果不至于达到其中的某一样,就是无用,这是实际情况。便是好多平时读书的人,也不一定说得清,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议论读书的有用无用,是个传统,也是种谬误,把问题限制在有用和无用的框架里,是种野蛮和粗浅的强加。不过读的人仍会不自觉的经常思考,答案也许在每一本书里,也并不存在一个标准。
对我来说,去年是阅读收获较多,体会比较不一样的一年。再之前的时间,虽然也有密集阅读的时候,实际是不太会阅读的,体现有几个方面。
一是追求数量。积累不够的人,一旦发现了不读书是种损失,就总想努力的弥补,好像生活方方面面的利益,因为不读书而打了折,一些本该抓住的机会,因为不读书白白溜掉。在痛定思痛之后,就像快要饿死的人,不管什么书,自己觉得过得去的,捧起来便读,也不管什么味道,一头扎进去,读到最后一个字才罢休,以图心安。
这么做过几次之后,就觉得不妥了。虽然书读完做不到完整的记忆,文字不过脑子也无异于浪费了时间,该怎么读,还是不知道,不能怎么读,多了一点理解,也算收获。
古老的文章里提过这个问题,以有涯的生命死磕无涯的书山,会把自己弄死的。并且这个时代的书,还不都是纸质的,有一段时间,我读的书里,大部分是电子的,不得不长时间盯着屏幕,这样做最为不利的是视力,简直不忍仔细琢磨。回想起有些个夜晚,侧卧在沙发上,把屏幕也倒向一边,只为适应视角的方向,只是这样回顾一番已经汗流浃背,如果形成习惯,后果也许不是我能承受的,同时也感叹,人体器官的耐用程度,也超过自己想象许多。
将我的不求甚解愈演愈烈的,也是追求数量,我都搞不清,这两者,谁是原因,谁是结果。我有一段时间就在这样的循环里消耗着。
如果读书不求甚解,如同一个行色匆匆的游客,习惯了走马观花,是很难再对事物有什么深入的理解的,而我读书的目标之一,也为了理解身边的生活和事情,不仅做不到,而且有相反的作用。
每提到某事时,都似曾相识,需要理解和思考的时候,思想中只有淡淡的印象,模糊且不可靠,可怕的是,这个过程,并不为自己所知,许多自以为然的事情、错误的判断,就这样发生了,可以说,如果是关乎钱途命运的俗事,一个失误,就能让自己后悔不已。
不求甚解这个问题,不同的时候有好多种面目,有时候是懒惰,有时候是焦躁,有时候是自负。在读书这件事上,一旦为游客,再难做乡民,有的书,是需要住在其中,慢慢体会的,追求数量的人,心浮气躁,是没办法沉下来的。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选书。说我是阅读的门外汉,基本上看一看怎么选书就知道了。不过,每遇到书中有提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概作者都曾经因此而迷惑。
的确,这是一个太广阔的世界,又不存在一副地图,能把路线和位置,清楚明白的展现出来,或规划或兴起,至少有明确的路径和去处。大部分人的阅读,都只是误打误撞的,在书本子稀缺匮乏的年代,这当然不是问题,在泛滥到书的定义都已模糊的现在,这是读书人不可避免要琢磨的事。试想一下,如果我对待这事很严肃,打算用生命的一部分时间来读书,该怎样读,读什么书呢。
答案也许我一人就好多个,这其实不成为问题,就像在问,生活该怎么过,做些什么事呢。宽泛如它,而阅读和生活,又完全不同,每读一本书,都不得不选择,看似恰好遇上的,明里暗里的都和过去一些选择的路径联系起来,我倾向于认为,一个人读过的书,就像他经历过的事情,这种经验对思想的改变,使每一个新的经验,积累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不同的是,日常的阅读,看上去简单到不能再简单,找一本书,再读还是不读,看似是能够主动选择的。既然是一种生活,就无所谓对和错,只不过,偶尔看到有人把这事做的精彩,又总是羡慕,觉得这又像是一种需要天赋的事情,每想到这一点,又有担忧,我的迷惑不解,也许会读的人那里并不存在,但这又是种不能说清道明的东西,像一条河隔在那里,让迷惑的人迷惑着,清晰的人清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