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时代 - 太平与婉儿
只愿千年万年后,还会有人像我一样记得你
在出征的前一天,我来到了她的墓前,光阴数十载,当年的人已不在了,那岁月亦匆匆流逝…
我拿着准备好的酒,在墓前敬了她一杯,一时思绪愁错“婉儿,愿千年万年后,还会有人像我一样记得你”...
身为母后的掌上明珠,我从小便是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外界皆称我是个"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我不以为然。
她却与我不同,她长我一岁余,却不曾像我这般,她因祖父获罪,从小便沦为官奴,不曾享过父母疼爱和兄弟手足之情,第一次见她,便是在父王的猎场中,那时我还年幼爱玩,偷偷跑进猎场,不料远方的一支箭正朝我射来,我惶恐不已,一时无法反应,是她突然冲过来救我,也伤了她的手臂…那时候,她碎碎叨叨的数落了我一顿,我很生气,也很开心,一直以来,没人忤逆我…
回宫后,我向父王求了恩典,愿她相伴,成为我的朋友,还记得她来的那天,我激动又开心,带着她把别院逛了一边又一边,她最开始有些许避嫌,最后,还是任我拉着到处走…
一年后,为母愿入道,赐道号"太平",我被称为"太平公主",她也如此称我,我感觉分外别扭,在我和她都各退一步的情况后,她私下换我"太平",而不在是永远的"公主"。
此时的她,虽小小年纪,但已经显露出她的才华与机敏,连母后也常常夸她的才学,我替她高兴,她离她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她要世人知她上官婉儿,有才华,有绝学,绝不会埋没于人群…
相安无事的又过了几年,这几年,母后已经开始有意培养她,让她留在了母后宫里,她也与我见面次数便少了,可是我们有个秘密,无论对方多忙,一周总要见上一面,看着她一点一点地与以往不同,我很羡慕,她却笑了笑说"太平,愿你余生也像这般无忧"…
好景不长,吐蕃派人来求娶公主,我知道未嫁公主只剩我一个,我不愿,哭了很久,母亲派她来陪着我,"别怕,太平,你不会走的…"她轻轻地拍着我的背,哄我一点点入睡了…
后终得母后的疼惜与不舍,父王母后决定送我出家入道观,在使者没来之前,加急修了一座太平观,送我入道,以绝使者意…
这个结果比我想象中的好,我也甘心地入了太平观,也是那一年,她被父王封为才人,我知道,她终于开启了她的篇章…我们不再每周一见,道观离宫城有些许距离,她又多出宫不便,我们便改为书信,见字如面,观里生活枯燥,唯有她的信笺能抚慰我心,她也会送很多有趣的玩意过来,她说,听说这些都是长安最热门的玩意,送来给我瞧瞧,这是不是当真有趣…
一年又一年,一晃就已经十七岁的我,越发向往外面的生活,可父王母后仿佛遗忘了我一般,让我在道观清苦着,我写信向她抱怨,她说"过些时日,太平自会出来的",我信她…
果然,不久,我便出来了,此时我还未还俗,害怕父王母后再一次遗忘,想起话本里的故事,早到了该出嫁的年纪了,以此暗示父王母后,幸福还是要自己争取的。
宴会上,我故意穿上武官的服饰在和母后面前跳舞。他们看完大笑着问我:“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这样?”我回答说:“将它赐给驸马可以吗?”父王立刻便知道了我的意思,于是让我还了俗,还给我找了一位驸马…
驸马,才情多学,貌似潘安,我心喜不已。出嫁时,她来到我的房间,她说"太平,你一定要幸福",会的,我一定会幸福的…
驸马与我举案齐眉,情投意合,她也替我高兴,我以为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所以直到后来驸马以参与谋反之名被杀时,我都未曾缓过神来,好在是她及时让我清醒,不然驸马的尸身都不保,第一次,觉得母后太狠了…
没多久,母后为了拉拢武氏,将我许配给武承嗣,我是万万不能同意的,我知道,驸马的死跟他也有关,也是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我这辈子逃不开成为政治棋子的命运的。好在,她逃脱了她想逃的命运…
与其受人牵制,不如自己选,我选了武攸暨,他的妻子便不幸的被赐了三尺白绫,这驸马是怨我的,我知道,可那又如何呢?我何尝不怨呢?
这几年,母后把野心展露无疑,在她的辅助之下先废黜李显(唐中宗),后软禁李旦(唐睿宗),又平定了徐敬业叛乱,肃清了军政系统,正式于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母后登基那一天,好不风光,我望着母后,她站在我旁边说"太平,你也可以像你母后这般…"我知道,她看到了我的野心…
我知道,我们是最好的盟友,和最好的姐妹,我也不甘示弱,我先杀死了恃宠而骄地母后男宠冯小宝,再负荆请罪送给母后莲花六郎,张昌宗,而后还和她合作扳倒了母后的心腹大患,来俊臣。母亲也时常夸我,有她当年风采…
神龙元年(705年),母后病笃,宰相张柬之等趁虚而入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母后退位。同年,母后病逝。
中宗恢复唐朝后,她被封为昭容,依旧执掌着内阁,我并不感到愤怒她投靠新主,因为我知道宫里有人也在虎视眈眈,她在,我很放心…
果然,不出多久,韦后开始乱政,她想让唐中宗封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应由婉儿拟诏,婉儿深知此事不妥,先后抗旨,最后喝毒药,以死相谏,才让这事不了了之…
公元710年6月,韦后利欲熏心,与女儿合谋,在中宗的糕点下毒,让他七窍流血而亡。
我听此,震惊不已,亦担心她的安危,与侄子李隆基(唐玄宗)以政朝纲,除妖女之名,挥师洛阳,发动了唐隆政变,而她,手持蜡烛,连夜送诏书(即其父为摄政王的底稿),以便证明她的清白…
可惜,我原以为可以等到她的,可惜李隆基没有遵守诺言,杀掉了她,我知道,他在害怕我们的默契与才能,可是我不能就如此罢休…
我为她努力平反,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李旦终究妥协,恢复名誉"昭容",追赠谥号"惠文",我为她做的,就只有那么多了,为她修墓,将她的生平事迹记下,让世人记得她…
第二天,我便上了战场,这次,是最后一次了,我知道,我像母后,却终究不是母后,不过我可以来陪她了…
还记得墓碑上刻着"千年万岁,椒花颂声",那是我对她的祝福,但愿千万年后,还有人想我一样记得她…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70910/81229fbbcb40718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