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笔记(已完结)

《朱熹的历史世界》读书笔记(2021年6月23日)

2021-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白色石南

一、前 言

二、孝宗晚年部署之——周必大、留正、赵汝愚三相

附说一:朱熹“立朝四十日”辨

附说二:六和塔与浙江亭

附说三:灵芝寺与北关

三、孝宗晚年部署之二——擢用理学型士大夫

四、理学集团的布局——荐士与重整台谏

 

一、前 言

从淳熙十四年到绍熙五年,孝宗是全力世界剧烈变化的最后动力。本章将以孝宗为主体,考察他与理学家的关系。通过前几章可知“恢复”是孝宗的最大心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决定布置一个新局面,在“安静”时他依赖保守取向的职业官僚集团,当他图谋“恢复”之时,转而与理学士大夫谋议。孝宗两次召张栻与朱熹均在他“恢复”的冲动发作之时。

但对孝宗来说,最后几年的政治部署于以往不同,似乎是一个规模颇大的长期性的革新构想。这里就理学家与孝宗构想的关系做了说明。在孝宗退位前,大批理学家进入权力中枢,尤其是在台谏方面,对于这一方面的变化有不同的评价。“王党”指责周必大为右相时,招诱许多“伪学之徒”入朝,逼走了王淮。另一方面,同情“道学”的李心传承认“周洪道为集贤相,四方学者,稍乞于朝”,所以说孝宗晚年取理学士大夫的终极原因就是从消极的“安静”转向积极的有为。

在孝宗寻找理学家做盟友,并不代表他接受了理学家的“内圣”理论。虽然他的观点也属于儒家,但结盟基本上是在“外王”的领域之中。作者考证孝宗晚年静极思动是自发的,对王淮的因循苟且已感到厌烦,在必大除右相,留正为参知政事已看出他有了更改执政的意向。当然这其中也有理学家的部分促进作用,最明显的是叶適在淳熙十四年冬论“恢复”的《上殿劄子》,叶適借轮对最早触动了孝宗的心事,他主张先变“国是”,然后才会引出人才。另一个对这种部署发生影响的是朱熹于淳熙十五年半所写《戊申封事》。此时朱熹对孝宗的意向已了然于胸,所以在大方向也反映了孝庄的构想。此时太子已参决庶士,这样的构想是为光宗布置一个大有为的新局面。先从改革内政做起,为“恢复”做好充足准备。《戊申封事》与《上殿劄子》有一个共同的论点,即强调人才的重要,加强了孝宗召理学士大夫入中枢的信念。

因孝宗晚年的部署,理学家成群参与朝政,当然也就有了光宗初年“周党”与“王党”之争以及宁宗初年“庆云党禁”。孝宗设想通过人事更换,为光宗建立一个以理学士大夫为主体的执政集团,事实上是在有计划的改变“国是”,但终因对形势估计不足,导致这个政治部署只有存在了七年便烟消云散了。

理学型士大夫回应孝宗擢用人才的号召进入权力世界,“得君行道”的理想似乎可以实现。这次的除旧布新在精神上是与熙宁变法一脉相承的。孝宗退位后不久,“周党”与“王党”为了不同的政治目的都通过台谏系统,排除政敌,引进同党。孝宗晚年“直是有志于天下”,理学士大夫为了“得君行道”艰苦奋斗。后世读者对此知者不多,故对“庆元党禁”背景往往不得其解,所以存在望文生义,谬误千里的现象。

二、孝宗晚年部署之——周必大、留正、赵汝愚三相

真德秀《刘阁学(光祖)墓志铭》中指出,光宗朝和宁中初年执政集团的主要人物都是孝宗擢用,用“天下第一流”是指理学家或其同调。他陈述的事实恰好说明了孝宗有意建立一个以理学型士大夫为主体的执政团体,但却并没有涉及是否存在除旧布新的构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