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母亲

我的母亲

2017-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泉泉Sophia
我的母亲

我外婆有五个儿女,母亲排第四。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时,刚满19岁。外婆告诉她,到年龄了,该寻思着找个人家嫁了。如果真的有一见钟情,我母亲和父亲便算得上。母亲说,她当时看重的是父亲的憨厚,以后肯定是个顾家的老实人。

母亲是个美人,三庭五眼,标致得很。但母亲不娇气。我念初二那年,父亲在四川,不能回家过年。父亲很久没有见到我们,又着实想念。母亲二话不说买好票,打包行李,踏上去四川的火车。那是母亲第一次出远门,又正值春运。火车上落脚的空隙都没有,母亲既要看着行李,又要照顾我们三。父亲担心得一整夜没睡。

母亲听说四川的棉絮质量好,猪油便宜。返程时,母亲扛了两床棉被,拎了一桶近100斤的猪油,以及大大小小的包裹。现在回想起来,连母亲自己都会打趣道,那时候怎么那么大劲儿。

母亲属虎,嗓门大,遇事儿容易被点着。一家人在一起聊天时,我们会集体教育她,能不能把脾气收敛点。母亲就会像个孩子一样,笑着说,你们知道我这暴脾气,平时就让着我点呗,而且它不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吗。

我的母亲

父亲常年在外,很少回家。我一出生,就没有离开过母亲,大学是第一次寄宿。最亲近的人最容易被忽略。小时候不懂事,跟母亲闹脾气,竟然会暗自在心里打赌,哼,看谁先认输。哪曾想,做母亲的最容易服软。

母亲做事雷厉风行。初中那会儿,老师上午交待我办的事情,下午就可以给他结果——“你做事怎么这么雷厉风行?”当时没有意识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随了我母亲。

母亲是我们的米其林主厨。小学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是盘龙黄鳝。黄鳝俗称鳝鱼、田鳝或田鳗,为温热带的淡水底栖生活鱼类。黄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民间流传“小暑黄鳝赛人参”之说。

油锅烧热至冒烟,放入花椒粒炒香。一手拿锅盖,一手拿洗净沥干水的黄鳝,足足一斤,倒入锅中,快速盖上锅盖。两分钟左右,黄鳝全部闷死,移开锅盖翻炒,直至全部盘成团。将黄鳝拨至锅边,在油中倒入葱姜蒜末,豆瓣酱,干辣椒,爆香,与黄鳝一同翻炒。淋少许料酒和自制的筒子骨汤,入味,出锅。香味足以穿过好几道墙。

菜还没有上桌,我们就盛了满满的一碗饭。吃完后,手上,嘴巴上都是油。打着饱嗝:“妈妈,我们下次什么时候再吃这道菜啊?”

初中最喜欢吃炒玉米。炒玉米又称炒苞谷,是昆明菜。嫩玉米剥成粒,与瘦猪肉同炒,辅以蒜末、青辣椒末,少放盐。不宜用过多调料,尤其是酱油,会掩盖玉米的清香。第一次陪母亲去菜市场买玉米,净挑嫩的,我问:“我们是不是又要炖玉米排骨汤?”——“这次不炖汤,炒肉吃。”——“玉米能炒肉吃?”对了,舀一勺到碗里,拌匀,很下饭。

高中,餐桌上出现了一道新招牌菜——小米辣香菜炒牛肉,正宗的西双版纳美食。我很好奇,母亲从没有去过云南,怎么会这么多云南菜呢?

还有一到冬天就必吃的火锅,用牛、羊或鱼肉做底料,四周摆满蔬菜,一家人围在一起,锅里冒猩红的泡泡,心里也跟着热腾腾地。高中给我送早餐,晚一分钟,同学就会伸直脖子,望着门口,念叨怎么还不来。然后争着跟我交换早餐。端午的红豆蜜枣粽,冬至的白菜香菇饺,过年的烟熏腊肉,母亲都会多做些,送给亲朋好友。

我的母亲

常常跟着母亲在厨房,大概是耳濡目染了。我没有特意学过做菜,第一次下厨就可以做一桌子菜。

母亲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但她的一言一行都被视为是对我们的教育。母亲很有韧性,只要是她下定决心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其次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母亲的乐观。

父亲被骗,母亲只身一人前往北京拉出来;父亲入股亏了好几万,母亲东拼西凑借钱还利息;父亲屡次受伤,母亲都咬牙坚持住,上班赚钱,照料父亲,即便这样,我们三也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冷饭冷菜。

她常常说,怕什么,天又不会塌下来,只要一家人好好地就行。再说了,天塌下来也不要紧,有妈妈帮你们顶着。

后来我也学会不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是对其存在的本身就表示喜悦和感谢。

母亲很信任我。小学四年级,母亲就敢把家里的钱交给我管。平时跟父亲闹矛盾了,或者哥哥弟弟惹她生气了,她都会跟我唠叨唠叨。

我的母亲

母亲曾说过,如果没有我们三个,她和父亲会轻松很多。同样地,如果没有我们三个,她和父亲就无法感受别人的羡慕。

就像弟弟说的,我不是在歌颂我的母亲,因为我知道天下母亲都很伟大。我只是想记录属于我们的母亲,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母亲。

母亲,我们爱你,谢谢你多年来默默付出的一切,谢谢你在最艰难的时候依旧选择和父亲一起坚守,谢谢你对我们的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