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接纳怎么做?会把孩子惯坏吗?

2022-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幸福妈妈研究所

昨天下节目,在微信公众号后台,有一位妈妈发了短信,说了她的困惑:“上学期孩子总喜欢玩游戏,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我本来想暴揍一顿。结果想着节目说的“无条件接纳”就忍了下来。苦口婆心和他说,玩游戏和学习,要适当劳逸结合。作为老母亲,也经常给予他尊重和信任。没想到,这学期孩子非但不改,还变本加厉都学会睡觉后还偷偷玩游戏了。我觉得,是不是无条件接纳根本没用,只有“家法伺候”才能解决问题?”

不少家长对于“无条件接纳孩子”这样的理念常常和这位家长一样,感到很困惑疑惑----我课堂上的家长就会说,无条件就是散养吗?是生活中事事都顺从孩子吗?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难道不会惯坏孩子吗?无条件接纳,那孩子杀人放火你们也接纳?我相信你们是爱孩子,但这样对孩子会不会太娇纵?

首先我们了解“无条件的接纳”的是什么?

第一,无条件接纳的是孩子的个性特质。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静,有的爱唱歌,有的爱画画,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相同的孩子。无条件接纳是指家长尊重孩子本身,接纳他的个性特质,而不是按自己的“梦想”去要求孩子。家长应当接纳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自由发展,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努力探究尝试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创造性和个体差异,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孩子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特性,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发展的乐趣。我们要接纳的,是一个真实的孩子,而不是符合你想象的孩子。

第二,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孩子什么时候干什么事,有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的先天因素,成长的速度又有着差异性,大家很容易理解的是男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差异,而男孩与男孩之间,女孩与女孩之间也是有差异性的。所以,所谓“接纳”,就是父母要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按照属于他本人的方向和速度去发展,顺应而为,而不是按家长的希求去摆布。对于孩子的不合拍或暂时的“不尽人意”,家长懂得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暂时的“落后”,不可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耐心守候,静心陪伴。

第三,无条件接纳,接纳的是孩子这个“人”的特质,而不是行为。萨提亚用一座冰山来比喻一个人的“自我”。象一座冰山,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多隐藏在深层之下的,是我们的观点、期待、感受、想法、渴望,这才是我们真正的“自我”。而行为是一个“人”特质和内心的一个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要接纳的是孩子的内在,即他的期待、感受、想法渴望和“自我”,家长是完全应该接纳的。而所有的期待、感受、想法、渴望和自我的表达上,是否可以用一种不伤人、不伤已,也无损当时的情境的方式来表达,是家长需要辨别的。

我们应当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剥离开来,我们应当接纳孩子的内在,但是对于不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和错误的行为是不能接纳的。

需要强调的是无条件接纳的基础是信任孩子。

比如,一个孩子说:“我不想上幼儿园,XX欺负我”。不信任的反应是——“怎么这么懦弱,长大也会被人看不起”。“这个XX为什么总是欺负我家孩子”“我应该做点什么,我一定要做点什么去帮助孩子”

总之,不相信这是一个过程,也不相信孩子可以走出这个过程。

信任的反应是——“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妈妈抱抱你吧”“妈妈也很想陪着你,今天我们得去幼儿园,但是妈妈愿意听你说”接纳也不表示,那今天就别去幼儿园了。

可以看到,不信任的前提下,我们的反应是背离孩子的需要的。我们成人心中的担心还有幻想,转移走了我们的注意力。而信任的前提下,我们的反应是去感受孩子的需要。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受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安全感,还能在建立亲和关系后,让孩子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

所以说信任是基础。如果你根本不信任你的孩子,就别提什么接纳。

我们总说要“无条件接纳”,但我们更要清晰的是,无条件接纳的是情绪及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

我们对孩子情绪和需求的关注是无条件的,不管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都关注他的情绪和需求,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关注”就等于“爱”。

为什么有些家长会将无条件接纳误读成溺爱?大概是因为接纳之后忘了做一件最重要的事:解决问题。

之前在早教中心看到有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被另一个孩子抢了玩具,然后推了那个孩子一把,结果后来两个孩子都哭了。推人的孩子家长并没有劈头盖脸给孩子一顿骂,而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说“你刚刚很生气,因为小弟弟抢了你的玩具,是吗?“

这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其实很不错,因为两岁多的孩子可能并不知道除了推和反击以外,还有什么方式能维护自己的权益,孩子捍卫自己物权的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问题在于妈妈把孩子的情绪疏导完就没有下文了,孩子确实被理解和接纳了,但是他推人的行为没有被规范,并没有学到其他更好的保护自己玩具的方式,也许下一次,他还会采取暴力的方式。

情绪没有对错,但是行为有。

事实上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别人的理解,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允许。孩子的存在,晶莹剔透。帮助我们看到,被我们压抑的需要和渴望。

看到需要,认可需要,别人的,自己的。所以无条件接纳的路,其实是一条自我成长的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