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长征》
今天是我第三次教授《长征》,新改的教案、没见面的学生,陌生的面孔……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感觉到紧张不安,真的很怕自己讲不好。有愧于老师的信任。
惴惴不安中,我终于开始了自己的讲课。孩子们一开始不敢举手。到渐渐地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到最后集体的诵读。我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在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成长。自己的紧张也慢慢褪去。说实话,我对自己今天的表现并不满意。总觉得今天自己并没有完全投入到整节课中。许多细节处理地并不理想,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但所有听课老师的褒奖,让我感动。感谢老师们的肯定,感谢导师对我的用心指导。
反思这三节课,我觉得这三节课正是教学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教文本,第二层:教方法,第三层:向立德树人的转变。第一次备课,我重点挖掘教材,想要做到,学科融合。所以在课堂中,我尽可能地给孩子们补充相关的资料。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不仅补充了背景资料还让学生观看了《飞夺泸定桥》的视频,理解整首诗的情感时,我不仅增加了名家的诵读,还在结尾让学生欣赏了《七律 长征》的歌曲。课堂上想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种方法,多感官感悟诗文。可似乎这种大容量大冲击极大地占用了课堂时间,代替了学生思考和想象。
第二次,再备这节课时我想,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生情感的体验。所以我创设了许多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紧扣关键词,引导朗读,去掉了前两个视频,课堂上似乎简洁了许多。这是第三次再来上这节课,再次研读教材,突然发现这庞杂的长征信息里边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于是,我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感受毛泽东诗词特点,在学习中,抓住千山万水,让孩子们体会长征中的困难。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长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红军?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伟人毛泽东?如此,不管是资料的补充还是词、句的品析,都是为这三个问题服务。孩子们学会从一首诗到多首诗学习,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的胸怀。最后再补充了毛泽东的其他名句,用来对本首诗做批注,让学生由积累到运用。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能够从名篇,走向名家,进而感受作者不一样的伟人胸怀。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克服困难的勇气,真正起到了立德树人的作用。
当然,今天的课上有很多的不足。但当我把三种构思的方法,跟老师们细细分享的时候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我想:其实大家可能在乎的不是我这节课的好与坏,而更是我在这个过程中认真的态度。我相信凡事只要用心去对待的时候,别人给予你的就是尊重。
在今天一个美好的日子里,我遇到了一群美好的同行者,在语文教学的长征途中我只能算是一个正在寻找道路的茫童。我感谢给我学习机会的导师,感谢给我支持和肯定的同仁,我想信是思考让我们走得更近
没有思考就没有课堂的生命力,没有关注课堂成长,就没有课堂真正的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