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的秘密道学•国学•养生哲思

【论语导读】1.2 孝悌为仁之本

2017-01-20  本文已影响174人  赛德传播

【论语导读】1.2  孝悌为仁之本

在《论语》学而第一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孔子学生有子说的,在第一篇中还录有曾子说的话,说明《论语》的主要编撰者是有若与曾参的学生。小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论语》中,孔子弟子而被尊称为子的有四人:有子、曾子反复出现;而冉子、闵子偶或一见。有子在《论语》开篇出现三次,仅次于孔子,足见当时其在孔门弟子中地位举足轻重。

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为孔子晚年所收弟子,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称其“为人强识,好古道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记载: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他日,弟子进问曰:“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据此可知,有若因相貌气质与孔子相像,故孔子辞世后,弟子们尊其为师,又因其不能回答弟子提问而被众人哄下师座。在《孟子·滕文公上》则将这些弟子坐实为子夏、子张、子游: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从中也可见曾子没有盲从推有若为师。有若虽然长得像孔子,也遵循孔子思想,然与孔子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有若不在孔子认可的孔门十哲名单中,也不象曾子那样被后世封圣,但有若之贤还是可以肯定的。

本章有若这段话提到了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孝。有子认为,孝悌是行仁之根本。但如果认为孝悌是仁的本质,就与孔子的思想有偏离的。仁者爱人,仁的本质是爱人。仁,正如其字形,二人也,反映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就是爱,爱才可以使人类长久共存。把仁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那要讲孝;出现兄弟姐妹间,讲悌;出现在君臣上下级之间,讲忠;出现在朋友之间,讲信;出现在夫妻之间,讲爱。在这五伦关系中,有直接的血缘关系的,就是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儒家讲为仁,推己及人。显然,孝悌是这五伦中的核心,孝悌为本,可以说是天经地义,但也不是说就完全可以无条件的。其他讲忠,讲信,讲爱更都是有条件的。孔子推崇中庸之道,是反对无原则的愚忠、愚信、愚爱。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但有了孝,并不等于就能尽忠,很多时候,是忠孝不能两全。孝子可能多出忠臣,但不是绝对。这里有子主张事君之道,不犯上作乱,体现了忠。而孔子则说事君之道必须合乎道义,所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孔子又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换句话说,如果君不以礼待臣下,臣下是不必忠心耿耿的。因此,有子的这段话,看似有一定道理,然而并非无懈可击,说得不够圆满,逻辑上是有缺陷的,不完全符合是孔子的思想。也就是说行孝悌,与不犯上作乱没有必然联系。虽然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先后的次序,修身为本,而修身重要一环是行孝悌之道,孝悌是做人修身之本,但不等于能说是仁的思想本质,这点是需要明辨的。我认为,有子把孝悌修身,与不犯上作乱之间做了不必要的没有逻辑的演绎。如果可以删节的话,我建议,这段只留下没有争议的后两句话就好了: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更为确切,后一句应该为:孝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比悌道,更为根本。

作为历朝历代的国家统治者,无不希望政权稳定,社会上无一犯上作乱者,喜欢天下人皆做奴才般的愚忠,自然重视有子这段话,依此也会大力提倡孝悌之道,甚至立法,把不孝当成重罪来处罚。所以有子这段在逻辑上有所欠缺的话,堂而皇之摆在《论语》中第二段,一直没变,我想有一个主要原因是掌握删改权的统治者喜欢。然有意思的是,有若并没有因此得到历代统治者的追封。

有子

白云山人20170120羊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