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说:“君子”还是“小人”,这是个大问题!
本文从《中庸》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理解“道”和“德”,兼谈儒释道的共同主轴。
本文并不是象文章标题写的那样,大家第一眼看到标题的时候一般会认本文是以道德去评判人,那样很多人会不以为然,特别是在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主导下的社会怪象下。考虑到这一点,因此此篇文章虽然标题是“君子”和“小人”,但实际上是对我们的行为出发点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根本的要旨:我们做事情的时候的内心的气机实相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内在好恶是怎么样?其实这个是儒释道等各教共同的主轴,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而这也有可能打破很多人对儒家道德观的误解。我们要非常明确地明白:德就是“得”!这是明白此篇文章的关键点。
上一篇简书文章中,我提到了儒家的无为思想,讲到了从容中道即为无为,跟道家的无为以虚无、清静为基础,既反对道德修养又反对举贤使能不同,而与现在有部分学者理解的不侵犯别人的自由,让权力无为的理念接近。
儒家讲:为政以德、举贤使能,并且天下为公。我在前一篇文章中特别提到了“诚”字,即成己成物也,其实大家感觉还是不太明白,成己成物为什么就是无为,而这种无为很难理解。今天我想通过儒家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来进一步给大家沟通交流。
中庸在开篇讲完对天命、性、道以及教的定义后,就接着是下面的内容: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准确理解“君子”和“小人”的定义对理解儒家的“德”和“道”有着很重大的意义。
在讲“君子”和“小人”的定义前,我再讲一下《中庸》第一章里讲的“中、和”的概念。
在《中庸》里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中、和”,心性气机的实相叫做“中”,它是混元一气的,是太极之无极状态,当气机起伏,也就有了阴阳变化,由阳生阴,假如我们不让这个简单的气机起伏演变成贪嗔分别、不演变为“怒恨怨恼烦”就是“和”。那么这气机虽然正在起伏,然而它不会变成我的挂碍(《心经》里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它只是在我的身中自由的生灭起伏而已,这个气机虽然正在变动,正在加速,但以这种智慧观照,却非常的祥和,这就叫做“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因为心性气机的实相叫做“中”,这种状态下,具足本性所有的生生之德,生生的全能,“中”就是道的体,属于你的那一部分就在你身中,是心性的气机的实相,在静态下叫做“中”,而动态下叫做“庸”,中庸的庸是动态中不离气机实相,如果离开了道的体、那个中的气机实相,都不能叫做庸,在动态和静态中都不离气机的实相就做到了中庸。我的微信头像的“位育中和”或者说“位中育和”就是取自这个意思。
因此“中庸”是要求我们动静之间皆持守。以生生之仁为体。孔子的仁政的仁,就是这个气机的实相,不息的实相。这个就是天道的极则,也是人道的最高的境界。所以君子无时不中庸,亦无时不维护身心气机的实相,以这个来作为应世之本。而因为我是护持生生之本,观照的是心性气机的实相,以“诚”来成己成物,不尚玄好奇,不光怪陆离,因此可以从容中道,也就是无为。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周易•系辞上》 ,这句话也是说,我们明心见性后,就可以通天下之故,就有大得(德),而《大学》里讲:定静安虑得,也是讲只要定其形、静其气、安其神,就可以维护身心气机的实相,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得(德)。而这段话其实也都是让我们从本身去求,而不是身外去求。只要维护我们身心气机的实相就可以了。对外我们只要维护好别人的身心气机的实相也就可以了,对佛家来家但佛渡有缘人,有些人可以不愿意被渡,是机缘不够,而佛不强求。老子讲“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也是让我们向内心观照。
要说儒家有为,我理解其实主要是指以“中”为“庸”,是从容中道的有为,而从容中道时,其实就只是护持长养,而无为了。
下面讲君子和小人的定义。
君子:“君子中庸”是说君子涵道而蓄德,保其天性,能够全其生,叫做君子。
小人:“小人反中庸”是说:小人见识浅短,不达根本(天性和气机实相)叫做小人。
上面提到了保其天性,天性只所以可贵,是因为里面有一个生生之德。君子行道,必求成德,也就是一天要比一天更好,更有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而修行不能离开道体,才能得,所以要保其天性,能够全其生的就是君子了。
而小人见识浅短,不达根本的气机实相,也许很聪明,能说会道,巧言令色,各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看不到根本,因此不会有真正的得(德)。
小人不一定天天干坏事,但他天天离开根本。离开体而说了很多的用,做了很多的用,体用本来一体,离开了体的用不成用,小人不明心性之本,不明气机的真相,未就事故之由,妄攀情欲之私,好恶(wu四声)用事,虽有所作为,但难免有一些虚伪,行为中就难免夹杂着欲之私,虽然做着跟君子同样的事情,可是内在的好恶跟君子不同,就是这份好恶使他的气机偏离常轨,也会失去他生生的全能,所以叫小人。因为他做的事跟君子表面上一样的,小人自以为是至德,但由于唯独内在对气机的好恶是不同的,所以产生了天壤之别。
现在总有人说要听从内在的感觉和声音,遵从内心的呼唤,以此来决定一些事情该不该做,但内在的声音常常出于我们的贪生好恶,这些看似自由的言论,实则是看的不够根本,看不到是生成长养生生不息的本性还是残乏生生不息的本性,以生成长养生生不息的本性为根本的行为才能是真正的要做的事情,要考虑对自己对人有没有益?能否尽物之性和人之性?这才是真正的自由。通过侵犯别人的自由或残罚别人的精气神的自由不是真正的“道”,是旁门左道。而这正是儒家想要表达的深刻含义。这一点跟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跟西方社会的自由思想也是相通的。
我们常说: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其实手段背后的护持生生之机的根本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庸里还有一句话叫“率性之谓道”,是说没有扭曲、非常自然叫做率,顺着它的自然叫做“率”。子思子在《中庸》这里所说的“率性”,跟现在一般年青人所体认到的“任性”是不同的,率性是顺着老天爷给我的那个生命的本质,而不是顺着我的欲望随波逐流! 而是要把小孩身心气机的实相护持好,不是任由欲之私泛滥。
我们还知道禅宗里有“棒喝”一词,就是禅宗宗匠接引学人时,为杜绝其虚妄思维或考验其悟境,或用棒打,或大喝一声,以暗示或启悟对方。而这种“棒喝”其实也是护持长养气机实相,其实是真“仁”。
有了以上《中庸》对君子和小人的定义,回头再理解一下这佛家、儒家和禅宗的棒喝就好理解多了。
落实到我们家庭中那怎么教育小孩,有了这个原则是不是就很好做了呢?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落实到我们的企业管理中,其实也是一样的。
去年以来我跟公司的很多同事聊天,提到了我们要做价值供给的事情,而不是做价值表达的事情,更不能只提价值索取。其实质是一样的,也是想表达这种意思:即维护公司身心气机的实相,生成长养公司,不断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创造力,而不是相反。
其实还无非是一个字“诚”!就是陈春花教授的2018年关键词:诚、利、信、不争!
在《道德经》里有说:“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表面意义是说跑的越远,知道的越少,其实老子的本意是说不要身外去求,我们要体验自己的本性,要我们从内在去观照就可以了。(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