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7
育儿经(七)孩子“懒惰”带来的优越感
我的一位学生刘某,学习成绩平平。老师们归结的原因就是一个字“懒”。懒惰也让他成了别人关注的焦点,至少能让他的父母一直为他担心。
仔细想想,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其他的孩子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通过比较,我们也能明白,他为什么要借懒惰来引人注目了。
一部分孩子选择懒惰是为了让自己脱离不利的局面,这样一来,惰性就成了解释他当下的无能,以及一无所成的最好理由,其他人也不会再就他的能力进行指责。他的家长也可能会感慨;“如果他不懒,任何事情都能干好!”这种孩子很乐意听到家长和别人这么说,因为他能很好地弥补自己自信心不足的缺陷,这是一个天然的好借口。
对于孩子和成人来说,“如果他不懒,任何事情都能干好!”当中,“如果句式”带有极大的欺骗性,他带来了一种成就补偿。这种句式实际上在肯定现状,即一无所成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情况下,只要这个孩子取得了丁点儿成就,就会和之前一无所成的状态形成强烈对比,人们也会因此给他盛赞;而很多一直埋头努力的孩子取得的成绩,哪怕更显著,或许也得不到这般赞美。同样的,如果犯下同样的错误,人们批评懒惰的孩子时,语气明显也会比批评其他孩子温和的多。
所以懒惰的孩子的背后,显然隐藏着一种人们并不熟知的“谋略。”就像走钢丝的人一样,懒惰的孩子身下也有一张保护网,就算不慎掉下去也不会伤得很重,甚至还可能是毫发无损。人们难以接受他人指责自己无能,但相对来说就可以接受他人是指责自己懒。简而言之,懒惰给缺乏自信心的人支起了一道保护屏障,但也让他们看不到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人们越是责骂一个孩子懒惰,就越合乎这个孩子内心的意图。如此一来,人们就不会再关注他的能力问题了。因懒惰而惩罚孩子也是一样的效果。老师决定惩罚,其初衷是督促孩子改正,但这样往往见不到效果。因为惩罚再严厉,也不会让懒惰的孩子真正变得勤快。
如果这类孩子突然不懒惰了,那就有可能是环境改变造成的。比如他在某个领域意外获得了成功;或者换了一个性格温和的新老师,不仅不会严厉训斥他,甚至还能理解他。新老师并没有继续削弱、打压他原来就所剩不多的自信,而是通过耐心聆听与认真教导让他重新获得了勇气。学校环境的改变也能使懒惰的孩子有所变化。
“懒惰”两字是我们教师、家长,谨言慎行的忌口,身边一旦有以“懒惰”获得优越感的孩子,我们只能向内求改变自己的态度,向外寻找改变孩子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