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三纲领与人生三重境界
明德什么意思?就是说每个人本来都可以去领会天道,这是不教而能的,是人心本具备的。由于小我的私欲会遮蔽我们本有的明德。大人之学就是学做君子,第一步就要把被遮蔽的明德重新呈现,所以在明德前面再加一个动词明,就是明明德。在明明德这三个字里边,我们已经看到中国思想认为天道与人性是统一的,我们不是用理性的思辦去发现一个超越的天道,其实就在我们的本性之中了,只是他会被遮蔽。
被遮蔽是因为我们每个小我有一个自保的本能,有一个自我的欲求的实现这样一个要求,这叫私欲之弊。所以人的修身第一个原则就是明德,这叫第一条纲领,明明德就是去弊,去除对明德的遮蔽,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功夫,或者说心灵的功夫,这个功夫怎么做?不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苦思冥想,就能明明德。这时第二条纲领来了,叫亲民。我们不要误以为亲民,是指对国家治理者的要求,我们每个普通老百姓都要亲民。亲民就是参与体察人民生活,这是中国教育传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属于大学的第2条纲领。
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中学教育的状况如何?我们不妨比较一下我们缺失了什么?其中最重要的缺失就是亲民这个环节,我们总是从课堂到课堂,从书本到书本。若我们要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大人,有天下的关怀,这要从小培养的,这个培养的途径就是亲民。为什么要亲民?因为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君子如何领会?通过参与人民生活。
第三条纲领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最终目标就叫止,停止的止。止于什么?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最高的善。这里讲到了人生的意义问题,人生的价值问题。人跟其他动物不一样,其他动物活着就活着了,它并不同时知道自己活着,但是人活着还同时知道自己活着。因为这个知道虚无或者说非存在已经预先地给予了我们,我们才领会存在,于是就要追问存在的意义。既然领会到虚无,我们自然地就要追问生命的意义。假如我们像神一样可以没完没了地活着,我们就绝不会追问生命的意义。
儒家怎么回答生命的意义?大学三纲领的第三条纲领叫止于至善。至善是什么意思?不要光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达到完美的道德境界。当然有这层意思,但并不是说我们所有的道德规则都能遵守,就是至善。道德规则是外在规定的。至善是什么呢?是我们的生命情感与天道的一致,这叫至善。王阳明对慈善的解释是这样一句话,此心纯乎天理至极。此心就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
心是什么?生命情感的居所,头脑是概念判断推理的居所。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此心纯乎天理至极。这个天理是指什么?不是头脑去认识到的那个道德规则。天理是人的生命情感本有的条理,所以我们对这个理智千万不要误解,把它理解为我们头脑能够认识到的规则,不是这层意思。我们中国老百姓经常会讲天理、良心这样的词,这个理是什么呢?与良心并存的天理。这个理是指什么?不是头脑去任何的规则,是生命情感的条理。生命情感就是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是要和色才好,仍要在他本有的条例中爱爱恨恨,爱和恨如果不合适,就会出严重的问题。
人最后的毛病总出在人自己身上,出在生命情感上。人这个东西很怪,他最可爱,也最可恶,人可以往上升上通神圣成贤,他也可以往下堕落,下坠恶道禽兽不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不是出在他头脑认识上有差错?不是,而是出在他的生命情感出了毛病。
爱一个人,爱之欲其生,恨一个人,恨之欲其死,这样的生命情感就偏离了他本有的条理了,这叫跟天理违背。所以我们再度强调什么叫天理?天理就是人的生命情感本有的条理。孔子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仁者能爱人能误人。唯有仁者,就是那个仁义道德的那个仁字。唯有仁者能够合适的爱,合适的恨。看来,生命情感在天理之中,这才是最根本的。
人性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我们的头脑对一系列规则有清醒的认识,人性的价值在于我们的生命情感与天道的一致。有的人非常聪明,用西方的哲学话说,理性很强逻辑思考的能力很强。我们说中国人便说这样的人很聪明,他的生活就一定顺利吗?我们对生活是有所体会的,现在有些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中是一个强者,绝顶聪明。但是他会遭遇到什么呢?他可能遭遇到意想不到的灾祸,每每是咎由自取。问题错在哪里?错在他的生命情感的毛病没有解决。我们下一讲会对大学中的三纲领作进一步的讨论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