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有声化分享
1.我是谁?
我是芬兰墨轩,一个普普通通的简书用户。偶尔划拉电点文字,写的也不像样。爱好众多,从今年开始扎进了有声领域,也是从咱们简书的有声频道开始的。
至今没有什么好的作品来说话,播过经年鲤的《夜幕下的地安门》,反映还不错。播了三儿王屿的《海岸故事》,正在播念远怀人的《怀人集》和齐三生的《不确定因子》,下个月预计可播完。
虽然我不是一个好作者也不是一个好主播,但是我自认为是一个好的观察者。我就把这段时间观察的情况总结一下,跟大家分享。希望能让您从另一个新的角度认识有声这回事儿。
2.有声行业的蓬勃发展
以喜马拉雅平台为例,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
写作的有声化分享 写作的有声化分享这只是喜马拉雅的情况。据了解,喜马拉雅一头做大的现状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了。其他几位蜻蜓,懒人,企鹅fm, 佛系运营着,每年的数据增长也很喜人。
这对于原创作者来说是一个好的不能再好的消息了。
3.是谁在听有声作品?
首先是有视力障碍的人。
中国约有盲人600-700万,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另有双眼低视力患者1200万。
这个数字大家自行想象一下,我现在居住在芬兰,全国人口530万。在中国需要用听来解决信息传达的人就有3.58个芬兰总人口。
其次是需要折叠时间的人。
再次就是声音享受者。一个朋友告诉我说他喜欢看鬼吹灯,看完书不过瘾,他希望听别人讲故事,于是找到了艾宝良老师播讲的鬼吹灯,一遍不过瘾,听了三遍。
最后就是听觉型学习者。
4.有声化趋势对于作者和作品的需求。
对于作者要求类型多,量大。
仅仅喜马拉雅上就有500万主播。
昨天有声群里有一个播讲水平不错的小伙子,说现在播讲的所有专辑只剩下试音专辑一个了,其余全部剃光头。就是因为版权问题和题材问题。
喜马拉雅遭遇过严重的版权纠纷,所以后来比较重视版权。今年六月份,最流行的题材恐怖悬疑遭遇重创,被央妈点名,一个月不许下载喜马拉雅app作为惩罚,稍微大一点的平台好像只有蜻蜓懒人躲过了这一难。喜马因此损失了百分之十八的收听率。
这样一来不能鬼神了,穿越也受到了影响,我觉得严肃文学的春天快要到了,果然前一阵子重点推荐的内容就是中传老师王明军播讲的《百年孤独》。
通过这几个小事,你这么聪明,一定看到了原创作者的稀缺。
多数有声平台都很一些文学平台直接签约。据说窝在手里的网文有上千万本。新进来的主播们抓不到版权书很着急。流量主播的形成往往是在版权纠纷之前养成的。仔细数数都有播无版权书的黑历史。
所以现在还有一些主播这样操作换一个书名,继续偷着播,用最快的速度聚集几万粉丝,然后从良。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要自己的名字了,给工作室打工,拿工资。一个工作室负责人问我要名要利?我说都要,他笑着说基本上没什么可能。
现在一个新主播的快速成长需要作品支持。可以说在有声平台上,成功的因素中作品是大于主播水平的。
有一个主播坐拥32万粉丝,有一天跟我说,轩姐,我好想找一个作者给我写作品,这个作品我来播,享有终生有声权。
还有一个主播,无意中听到了我正在审听的一个音频,我不方便说这个作品的具体名字,是一个历史题材的作品,作者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他说我要是遇到这样的作品,免费我也愿意播。
我本人在这个年龄,自己账号下的作品如果出现总裁文,我会感到羞愧。
从这几个案例来看,主播们是多么渴望优质作品的出现呀。
目前来看最受欢迎的品类,女频仍然是爱情题材比较占大头,男频的军事,历史“刨坑”。重生题材的用现代人的手段欺负古人,其实是可以让底层人民觉得挺爽的,还有一种屌丝的异能类,基本就是满足一下生活不如意的人的空虚精神生活而已。
悬疑推理奇幻男女通吃。
但是我知道,我们简书作者是讲情怀的我们是在写人学的文学,难道有声市场就没有我们的一席之地了吗?别着急,下面我也有一个例子。
李野默先生的《闯关东》被不同的账号播出,每个账号两三百万,虽然不能跟《摸金天师》1媲美,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同频道的人。我播讲水平不稳定的时候播的《夜幕下的地安门》现在也有五万六的播放量了,而且每天都在300-500的速度增长。地安门的完播率很稳定在百分之七十八到80之间。
庞大的人口基数就是底气。
接下来我聊一下在最受欢迎的有声小说品类中,适合有声化的小说具有什么特点。
本篇的界限在于“有声产品”——可以当商品的那种。传播目标限于朋友圈的小说,还有文艺小说不在讨论范围内。
a.抓耳朵的开头
有人喜欢先在小说开头把环境交代清楚,有人喜欢娓娓道来地先来一段金句名言,也有人喜欢开场白直接介绍人物。只要内容好,以上种种都可以是一部文本小说的精彩开头。但是抓人的有声小说基本上只喜欢用情节来开头。
单刀直入!
人们为什么听小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听小说的时候,双手和眼睛同时在做别的事情,这是一种有效折叠时间的方法——听众对于效率是有要求的。
既然如此,小说三要素当中的情节就相当于“干货文”。第一个章节中,听众就想吃肉,光给水喝的话。听众会在第一章跳出跑掉。
“此处不给肉,自有给肉处!“毕竟做有声小说的人多如牛毛,也不是非你不可。——资深听众
如果觉得还是无感,那咱就回忆一下两个热播电视剧。
《我和我的倾城时光》第一集,上来就是大篇幅的打斗场面,恨不得水陆空全上,不仅如此,背景音乐做的那叫一个好听,交响乐层次丰富,我当时一看就被抓住了。心下一惊,国产电视剧做的这么好看了,其他华语地区就可以歇会儿了。后来发现也就第一集好看。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将夜》里。一直到春风亭大战,画面,情节,音乐都是电影一般的体验,后来就了了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开头呢?好看呀,紧张呀!
这些大 IP已经自带流量了,还这么重视开头!因为人家知道开头抓不住人,后边只有一个结果——凉凉。人家这么大的IP都放下身段迎合受众做开头,籍籍无名的作者也不用端着了,直接拿情节砸下开头,不吃亏!
那有没有开头不起眼,但是后来内容越来越吸引人的高质量作品呢?
有!
比如《北平无战事》,一个审判开头,如果我没有记错,用了一集半。好编剧(刘和平),好演员(七个影帝视帝),好的制作团队(正午阳光),都没有救回收视率。但是这种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几十年后可能还会有人看,继而成为经典。
只是这样开头不抓人的好作品真的不多见。
b. 表达观点时,包上娱乐功能的外壳,会更加受欢迎。
我知道这么说,一定会让很多简书人鄙视。可是娱乐功能真的是作为有声小说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喜马拉雅四亿注册用户,随便想想就知道,这些用户文化水平不可能人人大本以上。即便把文青当做听众群,也要注意晦涩的边界。
人艰不拆,人家就想懒洋洋听个小说消遣一下,太过烧脑的和太过咬文嚼字的就算了吧。在学校老师拧着耳朵学习;在单位,混好了也得在领导面前小心翼翼,混的不好的,低素质的领导还会有耳提面命的嘴脸。打开有声轻松一下,还到得听说教,多累呀。
这里我绝不是说有声小说必须低俗,而是能高兴着把事儿说好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苦大仇深地说。
看人家某作家的小说,那么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那么沉重的语言,听众不是也挺多吗?像《活着》,《白鹿原》。
反驳得好!可是您得先有余华和陈忠实的语言功力呀,每个字都能当刀子使的呀!
c. 安排好节奏,带着听众走。
一般说来,超过18分钟的音频人们就没有耐心听了。按照播的平均语速计算,一章安排最好在3000-3500字之间。
长篇小说的大脉络不用动,小章节中,每个章节都应该有一个小高潮,要不您试试看,一整章3000字风景描写以后,下一集还有多少听众继续留存呢?
也许有人会说了,背景总是要交代的呀,环境可是三要素之一呐!
没说不让交代背景,只是背景确实不适合过于冗长。有木有办法解决呢?
有!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电影每秒钟的最后一帧替换成爆米花,结果是散了电影后,人们莫名其妙地就想去买爆米花吃,爆米花销量震惊了电影院经营者。
这种信息渗透是无形中的。小说作者可以借鉴来用,把一些必要的背景切碎,融进每一章当中一点点。背景当成“大葱”剁碎了放到故事这个馅料当中,包成一集一集的饺子。长久下来,背景也能交代完全,每个饺子也挺好吃。
个人很喜欢纯文字版小说,背景可以有机交代,可长可短,灵活地安排在文章中。但是有声占用的是人家的最稀缺资源——时间,一点不满意就跳出,这就给节奏提出来“小步快跑”“平均分配”的要求,类型特点决定的,不做好坏的评说。
d.人物对话要从“人物”嘴里说出来。
这个标题看起来像废话,但是确实太多的对白语言不是从人物嘴里说出来的,而是从作者嘴里说出来的。这种情况尤其会出现在身份背景接近的人物身上。
人物的画像越具体,从他嘴里流出来对白就越personal。比如两个人都是官员,一个是年长的凤凰男局长,另一个是略微年轻的名校毕业刚提拔上来的副局。两个人称呼下属的语气应该是不一样的,年老的可能更喜欢学着大领导的样子说:“我说小张呀啊………”,这种语气突出自己的资历,还有缺少后台的装腔作势。而刚提拔的年轻局长,就可能是客气地直呼“小张,你看………”。
一旦有了语气上了区别,甚至有固定的口头禅,那么在有声小说中,很容易把人物播讲地立体起来。
其实不管是有声还是纯文本小说,这种对细节的把控都是必要的,也是考较作者功力的。
e. 想尽一切办法让动词简洁,有力,准确!
因为这样在在有声表达的时候可以增强人物的质感。
准确的动词使用,会让播讲流畅,给人以利落的美感,而不是黏哒哒的拖沓感。
常见的问题是:精度不够比喻凑。这个在文本中甚至肯能是加分项,但是在有声小说中,就稀释了内容的密度。我不反对适当使用比喻一类的修辞手法,但是反对滥用,太浪费时间了。
这里我们不放回忆一下周老爷子《孔乙己》,有钱的时候他在咸亨酒店“排”出几个大籽儿,没钱的时候,他“摸”出几文钱。前者掷地有声的“自作豪迈”,后者有黏哒哒地窘迫。在播讲的时候,“排”就用干脆的声音来表现,“摸”就拉长了声音表示这种黏哒哒,干脆利落!
要是两个词都换成“拿”,就逊色太多了,若再加上比喻句来说明,就更落了下乘。
再想想琵琶女“轻拢慢捻抹复挑”,七个字中四个准确的动词连续发生,“轻,慢,复”描摹动作的情态,七个字给出了一个活动的电影特写镜头。这就是高明!没有生僻字,也没有用比喻增加文章长度,就是那么准确地给出来流动感。
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做了A事就做不了B事。听小说的时间也是机会成本。从产品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给听众节约时间,但是质量还不能差,只能向“准确用词”下手了。(文本小说也有这个要求)
f.画面感强
在营造画面感上,有多的本事用多大本事吧。有声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画面感,文字和声音相互成全。
进了院子,也一样的破落寒酸,地面上高低不平,本来还算讲究的四方大青砖铺就的路面,碎得不成样子,东一块西一堆地填补进各种颜色和质地的石头碎砖,沟沟坎坎里糊着几十年的油泥和腌臢。一眼看过去,好像剖开了肚皮的肠子肚子,让人反胃。
上边这段出自《夜幕下的地安门》,话不多,不管是文字还是声音都很容易出画面。
大量的内心活动就不利于营造画面感,比如著名的光起床就起了50多页的小说,即便是公认的经典,但是播放数据并不好。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总结,有班门弄斧之嫌。既然分享,就不顾脸面了。
5.作者怎样找到合适的主播
接近平台,了解主播,这是第一步。
我只在喜马拉雅玩儿,没有进其他平台。所以对于其他平台的特征也只是从其他主播嘴里传来的二手信息,所以我不多说,怕不准确。
听说,基本的情况是这样的,喜马拉雅对于主播的粘度最大,也就是说,粉丝粉上某一个主播,就会一直追下去,因为主播往往播的是一个题材的东西。比如喜马拉雅的头把交椅“有声的紫襟”,六七百万粉丝,听他讲恐怖故事八百四十多万粉丝,在他的账号成熟以后,播什么火什么,就是因为他的粉丝粘性非常大。比如《摸金天师》播放量36个亿(今天的数字)。这个作品以前在某网站可以说名不见经传,排名在一百名开外,经过他的播讲,火遍全网。这个主播月入300万是一个他没有反驳的数据。
企鹅FM情感电台做的最好,所以擅长写鸡汤的可以去试试看。
懒人听书可能对于我们作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主播的口碑当中,懒人听书的审听是最严格的。这个严格除了对音频音质的要求,还有对于主播错误率的控制要求,比如多音字的准确性等。据说懒人听书的听众对主播的粘性不太大,但是对品类的粘性大。比如这个听众就喜欢悬疑,他听完了一个悬疑,并不一定继续关注这个主播去听主播的下一个作品,而是去找下一个悬疑。鉴于这种特征,很多主播不敢轻易换题材。
对于蜻蜓,我了解的实在太少,所以不说了。
我们要找人播出我们的作品,应该找谁呢?
这时候您就需要一双慧眼了,当然也需要您有一个自己的战略,就像那个工作室负责问我的问题一样,你是要钱还是要名。想要钱,就找工作室。他们付给你一定金额的有声版权,剩下的由他们来操作了,至于是一次性买断三年有声权还是你更愿意分账,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了。
要不然,你也可以自己找平台谈,把有声权卖给平台或者跟平台分账。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跟作者交流的入口,只是最近喜马拉雅因为央妈插手的问题暂时关闭了这个途径,只能等着编辑找你,以后应该还会恢复。其他的平台入口我没有研究过,但是往往工作室对接的多一点。说实话,我们平时觉得自己的作品非常宝贝,应该值更多的钱,这种心情我特别理解,但是这时候就真的是市场说话了。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听起来那个都不合理,但是这就是议价权的问题,非常符合市场规律。
还有就是我暂时不要钱,我想先把我的名字打出去。这样的话你可以创建一个自己的账号,经营这个账号。比如一个前电视节目主持人,人家不缺这点小钱,人家期待的是未来三五年以后成为一个头部内容生产者,那就专心经营这个账号就行。
还有一个作者,非常有诚意的找到了一个喜马拉雅的头部主播,第一次人家拒绝了,第二次拒绝了,第三次,主播心一软,接下来了,固定粉丝70万,你说这个传播速度是不是就大大提高了呢?其实这个作者写的东西很一般,基本上就是简书的平均水平,也可以获得很好的传播呀。
我们知道写作变现的很多途径,出书,卖给公众号,卖影视版权等等,现在又多了一个途径-----卖有声化版权,或者自己制作成有声成品跟平台分账。
我们影视化版权卖出去当然非常好,但是从卖出去到以影视化面貌出现这个过程挺长,毕竟牵扯的头绪比较多,投资也比较大,各方面的考虑都很慎重。相比较而言有声作品的制作周期短,准入门槛低,如果内容确实抓人的话,收益也会比较快。要有收益,这个真的比较考较作者的功夫和运营的水平了。
跟工作室或者平台谈妥了,接下来进入制作流程。
我简单介绍一个有声化的制作流程:画本-录制-审听-对轨-后期-物料-上架。
现在的有声小说已经开始从单播走向双播或者多播了。尤其今年,多播趋势非常明显。这也是市场的需要。
画本就是从文本中提取出来每个主播要播的那一部分。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分角色。到时候主播就只读他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
录制没什么好解释的,现在工作室招聘角色音,对应聘人员是有设备要求的,并不是用个手机就能解决问题的。这是有声化作业中花费最多的部分。
审听在我看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但是遗憾的是市场上这个环节给的钱是最少的。只有审听环节把关把好了,才能确保上架的质量。我们谁都不想带着错别字上架,对吧。审听通过的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不通过的就打回去补录或者重录。这时候审听就是半个监制。
接下来的就是对轨,对轨是俗称,正式的称呼是音频时间管理。他们把不同的音频拼接到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音频。有的实现声音的叠加,有的是声音的拼接。
在后边的就是后期制作,加入背景音乐,音效等等。这个环节其实是给音频作品锦上添花的部分。在环境的营造上作用非凡。
这些都完成了,表面看就可以上架了,其实还缺了一个材料包。这个材料包包括了上架的时候你用到的文案,封面图,副标题,关键词的选择等等,这些都是要字斟句酌的。我会建议跟我合作的作者自己准备这些东西,谁能比作者更加了解自己作品的调性呢?比如喜马拉雅的副标题,我给《地安门》写的是:命案古董关联,人性善恶交织。刚好占据手机竖屏的一行。
简介严格控制在手机屏一个屏幕之内,但是又不少于100字。这样的材料包如果不是很熟悉作品的人,很难精心到这种程度。所以在物料准备上,我觉得还是作者要亲自捉刀比较好。物料包也准备好了,就可以上架了。
最后聊一下,在和主播的合作中,给主播多大的权限进行改编。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其实挺大的,一些书面语并不适合在口语中表达,所以很多主播在演播过程中会加入一些自己的发挥,这时候最好作者和主播提前沟通好,以免出现以后的麻烦。我个人认为最好不要一字不差的播,“一字不差”四个字很短,执行起来,要牺牲掉的不仅仅是效率,而且还有播讲质量。比如一个项目,就为了一字不差,五小时的干音诗歌小时本来就可以干完,最后工作时长从五个小时延长到了15小时,总时长使用了25小时。还请来帮手帮我审音。比如20分钟的音到最后找到的只是,今天我。。。我今天。。。,还有多了一个就,文本上是来,念成了到来等等。这样的错误我个人认为是可以放过的。否则时间成本太高了。除了成本高,还会造成主播的心里紧张,最后变成“念稿”,已到了念稿,大家都明白,讲述感没有了,生动性就更没有了。
所以在作品有声化之前,自己指定一个合适的标准很重要,尤其是作者没有根据有声特点进行重新编辑的情况下。
在以前的电台,主播拿到稿子以后要做一定的处理的,把长句字一定要换成短句子,绝对不出现复杂的多重复句,把听众不熟悉的词换成口语化的词语,比如天津台老编辑要求把“据悉”这个词换成据了解。这种合理范围内的改变应该被允许,还有加一些语气助词,用同义词进行替换等等。
今天我去主播群征求建议的时候,我问你们有没有什么话要跟作者说?最大的反映是:能不能版权免费?他们说的这个版权就是指的有声权,主播们真是穷呀,穷爱好。
今天我就说这么多吧。
看大家还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