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个人卓越领导力菲同凡响的成长故事

日更No.17|一场跨界的对话

2019-03-07  本文已影响101人  菲儿dancer

      昨晚马云乡村教师社区新一年的教师培训正式开启,一场阿里巴巴高管和乡村教师的跨界对话如约而至。课表一经发出,第一反应:哇,全是大咖,企业高管们公益给我们授课,不管分享什么内容都是赚到了;第二反应:细看课表内容,不仅疑惑这些与我们的教学相关吗,与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关联?一时间我们的管委会小群里也有了不同的声音。

跨界联机学习

      李小龙是大家公认且知名的功夫明星,他不仅是功夫高手,更是一位开创者、武术思想家,他融合了哲学、健身、舞蹈、传统武术、跆拳道、空手道、短棍、柔术等开创了截拳道。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他只停留在中国传统武术的练习和钻研上,他又会是怎样的?我想那会是武术界甚至华人的一大遗憾吧!

      同理,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教育教学的研究上,我们的视野是否也就仅限于此了呢?在这个信息时代,已经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大批的数字化原住民涌现,他们的涉猎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们偶尔会教老师几招,偶尔也会抛几个教学外的问题让你解答,你是否有过“尴尬”的境况呢?

    看似跨界的一次培训分享,如果我们学会“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经验和答案,我们的眼界会跳出教师领域,站的更高,看得更远。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跨界联机学习。

      我的教师成长经历了多个阶段,从传统教学到数字化改革到互联网课堂的探索;从村小教师到双师课堂助教到培训导师,尝试参与网络教师团队管理......每一个阶段都让我的视野更开阔,也意识到“世界那么大,应该带着孩子们去看看”。

      之前从未想过网络授课、社群运营、团队管理与我有任何关系,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信群的不断增多,自己也在网络中带团队,社群的运营、团队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逐渐我发现,看似与自己的工作无关的内容,却让我在管理学生方面、教育教学中都可以把许多的理念和方式应用其中,让学生们更加喜欢我的课堂,让课堂不再呆板,让学生们去尝试自己组织活动、宣传自己的活动,让一所乡村学校的学生们在中学时就开始设计适应社会的21世纪技能。

学生们自己推广自己的活动,学会营销

学会沟通、学会提问、学会整合

      昨晚谭亮老师的课程和我们分享了“卓越沟通”,重点在“卓越”二字,沟通谁也会,如何卓越沟通?

卓越沟通三要素

      一个天平将三要素的重要程度一目了然的展现出来。有人纠结于应该先有内容才会有听众和真诚,因为内容好了自然而然有人听,然而真正的沟通、演讲成败的关键首先是真诚。

      在真诚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倾听环境。看到很多访谈类节目,尤其是对于大咖们的采访,我们会听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我们也会看到主持人一直在用心的倾听,那种真诚、倾听他人的神情,我想也是大咖们愿意敞开心扉、愉快分享的原因之一吧。这就好比我们老师的一堂课,在这个班里,孩子们认真的聆听,积极回答问题,我们就会越讲越兴奋,把知识再扩展些交给孩子们;在另一个班里,学生们课堂气氛沉闷,也就会打击老师的积极性,进而只是完成教学任务。恰恰是额外分享的内容会成为学生们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好问题是发动机,学会提问,也是卓越沟通中很重要的方面。

      在访谈类节目中,我们还会注意到一个现象,除了倾听他人,主持人也会不时的抛出问题,激发访谈者的对话热情,从而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访谈类节目的价值也应该在于此吧。对听众提出好的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引起共鸣;对自己提出问题,引发自己的思考,实现知识的跃迁。

卓越沟通中需要什么样的内容

      昨晚的课程结束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去注意有关沟通的话题和文章,在翻阅简书文章时,无意中看到怎样提升自己表达力的文章不仅开始仔细阅读,看到简友们推荐的《故事思维》,于是今天在等待产检的时候购买了电子书开始阅读,学到了就要有意识的去深入学习。正如谭亮老师分享的那样,当我们带着真诚去面向听众,分享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去讲述内容,实现卓越沟通时,我们要学会做一个讲故事的人。

      我特别喜欢看TED,不仅关注TED讲到的内容,更关注演讲嘉宾们的演讲技巧,还特意买了《TED演讲的秘密》来研究。我从未想过可以站在TED的舞台上去演讲,之所以拿来研究,缘自于我要准备教学说课,给台下的评委陈述我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得到他们的认可。貌似两者不搭边,其实是有相同之处的:台下评委就是TED的听众,参与说课的我就是台上的演讲者,如何让“听众”能够被我的话语所吸引引起共鸣,如何让他们记住我并赞同我的教学理念,二者难道不是相同的道理吗?

总结观点

      从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我并没有去专注研究说课要注意些什么,教学设计应该再如何的精巧细致,而是跳出自己的狭小圈子,去跨界看问题、解决问题,你就会发现自己豁然开朗,也更加轻松。

      看似一场与自己不搭边的跨界对话,如果你固执的停留在自己的“圈子”内去看待这场培训,那么它永远和你不搭边;如果你在这场培训中对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思考如何将培训所学整合到自己的教学、生活中,那么这将是一场视听盛宴,尽管刚开始有些迷茫,慢慢的你会发现自己格局已经变得不一样。

      只有多元化发展、互联互通、跨界学习,才会实现我们自己的知识跃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