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藏
“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辨其名物,而掌其守藏与其出入。”
——《周礼·夏官·司弓矢》
古时的博物馆和藏书室,被称为守藏室。而负责守藏室的官吏,则是守藏吏,身负守护宝藏之责。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古物,在我家附近的一条街巷。
从街头到巷尾都是露天的摊贩,卖的都是些稀奇古怪的事物,从钱币到座钟,从火柴盒到红木家具,从碗碟到文房四宝,应有尽有。每当黑夜撒下迷人的轻纱,缓缓罩住绮丽多姿的彩霞时,每个摊贩上都挂着昏黄的小灯,在夜幕中晕染开一小片淡金色的丝绸,就这样,一个个的小灯挂着造就了一条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长街。
饭后,我经常和爸爸在这条街上散步。小贩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有的人左顾右盼,瞧上哪个物品就跟摊主砍价,希望以最低的价格捧走心仪的物品,四周充斥着热闹的气息。
有时,我有一种穿越了的错觉,感觉自己穿越到千年前的盛唐繁华的街市,行走市集中,贩夫走卒,人来人往,杨贵妃和唐玄宗的佳话在酒楼艺妓的吴侬软语,咿咿呀呀中配上清丽婉转地琵琶声中广为流传;又仿佛是在水墨晕染的宋朝,博山炉的烟雾袅袅,缭绕飘渺,氤氲着古色古香的木阁,那时的赵佶还是个散漫王爷,不用担心朝政,亦不是败坏王朝的宋徽宗;又或是来到了明朝,只是少了那份狼性和血气,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
我喜欢那条街,喜欢用“之”字形脚步去观赏摊贩上的古物。它们都是旧的,但它们对我来说,有着无以言喻的魅力。
后来,我知道了那叫古董。
我也明白了,古董是有灵气的,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兴衰,见证了数千年来的沧海桑田,看着太阳无数次的东升西落。它们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刻于骨,融于血,永不低头的精神。
古董是一本历史书。
唐代的花鸟纹银香囊,承载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凄美而缠绵的爱情。人已死,但香囊犹在!汉代的巫蛊偶,那媲美汉工八雕的精细手艺,把偶人的五官雕琢地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人偶就会活动,深藏的是陈阿娇对刘彻的爱和对金屋藏娇这一幻梦的痴妄,使我明白不必留恋过去,也不必痴妄未来,做好现在才是做重要的;从宁波万工轿那精致的工艺,即使用放大镜细细观察也找不到一丝瑕疵,我看到了中国人对工艺的精益求精……
我幻想,我走在幽寂的博物馆内,身旁亮起盏盏玻璃罩内的小灯,透过玻璃折射向四面八方。玻璃罩内的古董也被照得一览无余。影青俑在为死去的朋友哭泣,恨自己的临阵脱逃;走马灯时暗时明,它带给人福与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是天大的福还是天大的祸;耗费亿钱所制的织成裙,是唐朝第一美人——安成公主的所爱,饱含了她对权利的渴望,但那也弥补不了她丧失兄长与姊妹的痛苦┉
或许,越王剑沉寂了三千多年,还能削铁如泥,是因为它有未了的心愿;或许,秦兵马俑栩栩如生,是因为它们是活人糊上泥土所制,它们仰望苍穹,是因为在思念昔日的大秦帝国。
揭开历史的面纱,我看到了这些瑰宝是怎么逃离清末民初的各种灾难的毒手。山海关沦陷后,故宫博物馆开启了一场世界文化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过程最艰辛的文物迁徙之旅。
文物迁徙历时15年,经历了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大事件,带着书画,瓷器,漆器,文献等等各类文物上万箱,跨越了大半个中国,三条路线,七次迁移,但没有任何一件文物受损失踪,堪称奇迹。
这些成就,全都是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日以继夜,呕心沥血所早就的。他们隐姓埋名,带着国宝,直到战争结束,才回到故里。
为什么要费劲心思去迁徙呢?是为了不让国宝落入其他势力的手中,列强费劲心思地想占领中国,而这些文物,就是他们首先要下手的目标。真正的古董是一颗火种,它会将饱受欺凌的中国人心中的干柴燃起,然后燎原。
我们应该向参与迁徙的每一个人致敬,是他们,保护了我们的火种。
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是守藏吏,都可以守护我们心中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