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那些我不忍直视的演讲们

大家好,我是我先喝口水。
读过很多朋友撰写的演讲(或者说公众表达)的心路历程,不过倒是很少见到大家写自己失败的经历的。小编觉得正是因为那些失败的经历,比那些鲜花和掌声带给我的收获更多。虽然目前我依然是个演讲小白,也会经常犯错误,但是在准备每一场公众表达时,小编都会刻意地思考自己曾经玩过的雷区,尽量不犯同样的错误。恩,根据我曾经的失败,总结起来的雷区(干货、敲黑板啦)主要有以下4点:
1.定位不准整体脱轨
2.实力不够强行装逼
3.准备不足手忙脚乱
4.临场状况应接不暇
其实这正好是准备一篇演讲作品的逻辑顺序:选话题(1&2)、写稿子(3)、上舞台(4)、事后复盘(就是这篇帖子本身)。小编在本文中,挑选前后共12次比较严重的失败经历(每条挑选3次),一一回忆一下当时的场景,各位新老司机们坐稳扶好,咱们要开始了。如有雷同,不可能雷同。
1.定位不准整体脱轨
这个问题简直太严重了。每次接到一个活,首先要分析这个场的定位,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受众群体”“行业背景”“听课目的”“观众预期”等等,根据这些问题全方位来进行选题工作。
[案例一:我是戏精]

SBT俱乐部中文比赛作品。头马的比赛,中心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我们俗称的Message,占了整个打分表中50%的分数)。在这一篇稿子中,我讲述了几段拍戏的经历,成绩很不理想。事后,通过大伙的反馈得知,小编简直是没有做好最开始定位的分析:浮夸的表演、生硬的转折、含糊的主旨,也就是说,这个稿子从一开始就有问题,越深改越错。在文稿主旨确定之后,才能填上所谓的技巧,而不是想把自己可能拿手的绝活都放里,然后再在接缝处插入可怜的主旨。这样的话,Message不能完全展开,过量比例的表演也会强力削弱作品的深度,实在是不明智之举。此稿必须推了重写。
Now:后来彻底抛弃了这篇稿子,换了另一篇作品,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在另一家俱乐部中文比赛中获得冠军。不得不说,长痛不如短痛,观众不喜欢的作品作者再喜欢也要赶紧舍弃。
[案例二:如何给你的故事“化妆”]

与Sunny老师合作的千聊线上公益课程。第一次做线上直播的课程,非常兴奋,我俩当然也做了很多准备。但是经过反复听以后,整体效果一般。我们其实没有做好课程的定位就开始设计内容了。我们的课是讲给谁的?是想加薪的员工?还是想与孩子相处融洽的家长?还是像我们一样经常登台的表演者?…另外,一个听众花了2小时时间点开以后,他将收获什么?而他又想要收获什么?整个课程过程内,知识点覆盖了很广,但是左一下右一下,没有很好的针对任何一个群体,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案例地选取也太宽泛了。还有后面的问答时间,很多笼统的题目确实很难回答。因为整个直播过程是没有focus on主旨的,所以观众的问题也可能五花八门。
Now:想做好直播,先听别人是怎么直播的。我买了知乎live的年卡,用课余时间,现在已经听了200多场了。对课程逻辑、顺序、内容把控包括回答提问的技巧自我感觉均有很大的提升。正在筹划下一次线上直播啦。
[案例三: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

受辽台《新知·悦读》节目邀请,进行一期10分钟的书籍分享,题目任选。由于接到这个场的时候正好赶上小编对这本书的痴迷,所以就选了这本书进行讲解。以下是我的心理活动:“因为是电视台的节目,肯定不能像平时在线下那么随便,把这10分钟变成知识+劝说型演讲吧,最开始讲讲脱口秀起源(What)、为什么玩脱口秀(Why)、然后把大家欲望吊起来,用书里的例子教大家设计一个段子(How,给一个干货或者说甜枣),最后留下悬念,让大家都去买这本书看。对哦,不能讲的太深,不能用术语,深入浅出最好啦。”乍一看,我自己都觉得天衣无缝。后来录制完之后,编导对我是一顿diss。-你在讲课吗?-那应该咋讲?-就讲段子啊,大家还爱听,用上你书中的知识点…果然是我最开始就定位错了。不过,有一个方法可以避免,就是加强沟通。如果我早问应该讲啥,是不是就不会犯错误了。“随便讲”可不是随便讲哦(体制内领导不也这么说话么,异曲同工)。
Now:不要气馁,卷土重来,重新写稿,和编导说好啦,隔一段时间再过去录一期新的。这回定不会让您老失望。
2.实力不够强行装逼
定位定准了就没有事了咩?显然不是,春晚我们年年看,啥套路我们都清楚,但不是谁都能主持春晚。所以没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我下面3段惨痛的经历。
[案例四:耍猴]

高级俱乐部周年庆。地点是一个影院,能放电影、能演相声。当天邀请了8家俱乐部我记得是共11个演讲人马拉松分享。出的人要么是各家的主席,就是明星会员,大伙实力都非常强劲,无形中给我增添了很大压力。我选择了脱口秀这种形式。事实证明,在这种场合下说脱口秀(或者是讲段子)是最好的选择。你会说:这不挺好吗?终于蒙对了。但是你一定不知道还有以下内情:
(1)这是我第一次讲脱口秀(zuo+1)。
(2)为了体现SBT是双语俱乐部,我选择了中英文穿插进行表演(zuo+2)。
(3)而我的英语…不说了,都是泪(zuo+3)。
(4)晚会前一天我还在北京,特别自信我1天内能写好稿(zuo+4)。
好了,不多说了,当天简直不能再逗比,上台前还在看稿,节奏全是乱的,主体段子还没开始就量绿牌(5分钟)了,黄牌亮起突然换英语,台下一脸懵逼,我的小心脏都蹦出来了。最后草草收尾。
Now:不过那些包袱还是抖出来了,让我有自信,让我觉得自己是可以讲好脱口秀的。所以我就在这条路上不断努力又不断碰壁。就好像“我今天是第一次讲脱口秀这么紧张,我上回这么紧张还是我第一次讲脱口秀。”
[案例五:杏林七号沙龙]

咖啡厅/茶馆型表演(公众表达培训)。大热天的,各位观众既然晚上出来散步,就一定想放松一下心情,所以基调就别这么干货了,就讲讲段子吧。那次正好是我第100次登台,还是蛮有纪念意义的,所以我就用心准备了一下。几个到场的嘉宾我都吐了个遍,也黑了一下自己。但是为啥观众就不笑呢。看看手机、一脸懵逼、喝口咖啡、继续懵逼。基本是这样的状态。但是前面出场的老韩就让大伙笑了啊、后面出场的王宇就让大伙笑了啊。原来我并不会讲段子,我并不会把一个貌似平凡的故事说的绘声绘色,我只会干巴巴地找别人的槽点。我跟他熟,我能听懂,可是观众不认识那个人,我吐槽他们能听懂么?所以,讲段子才是硬道理。当天光线很充足,但是场面太冷了。
Now:所以小编才喜欢看《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啊!不过一直没有太多的机会实践,以后应该多多学习、多多练习,把自己变成一个幽默有趣的人(可是我长得好严肃),才是玩转脱口秀的关键。
[案例六:吐槽大会]

坐标万达地下一层广场,时间是就在上面那事10多天之后。吸取了上次失败的经验,在前面“备稿”吐槽环节还是打个50分吧,但是后面的“即兴”吐槽我想给自己打负分。这个即兴吐槽就类似于开放麦,找一个槽点就使劲吐。其实我是一个很少损人或者怼人的人,不太会整这些。那天的主持人哲哥是这方面的老司机,跟他在一起搭档就容易给观众提升一个预期:哲哥是个非常棒的主持人,会把表演者捧得出奇的高,让大家特别期待。结果,我说了3分钟我也不知道是啥的话,就像一群乌鸦嘎嘎的飞过。有位观众反馈说:“其实讲真,我没太听懂你在说啥。”后面出场的辽台主持人王太昊不紧不慢地讲了两个故事,迅速把场子重新热了起来。我的复盘收获就是:小编就不应该报名即兴吐槽环节。
Now:去沈脱俱乐部几次,结尾的开放麦我始终不敢上场。这个问题到目前也没有解决。还是先老老实实地写段子,作为段子手给组织交逐字稿吧。
3.准备不足手忙脚乱
准备太重要了,除了对着墙对着镜子反复嘟囔以外,对于素材的收集以及其他辅助工具的调试也在准备过程中占有极高的重要地位。以下三个案例都是源自于此。其实“背”稿子在整个作品准备过程中是最轻松的,演讲者要做的远高于此。
[案例七:VPPR经验线上分享]

E中区组织的官员线上培训,受邀成为分享嘉宾,平台为QQ电话会议。当你的选题、想说的内容都没问题、话题也能“驾驭”的时候,不见得就会顺利结束,这次就是一个例子。我从来没有用过QQ电话会议。和微信电话一样?怎么发语音、怎么发文字、怎么发图片与课件?这些问题我都一无所知。其实,准备不仅是内容方面的准备,也是形式方面的准备。每个道具是否熟悉操作、每个辅助用品是否调试过性能,都是需要在分享前pay attention的。结果当天,耳机没有声音、对着麦克也听不见、图片也发不出来、网速还有延迟,后来直接截图和手敲文字到QQ群,导致大家还得切出来看;语音速度不知比打字速度快多少倍,导致大家的听课效率低了很多,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我在电脑前面热火朝天,组织者在后台一脸黑线,估计听众们要疯了吧。
Now:之后涉及线上分享的时候,效果就好很多。我会准备一个文字提纲,哪里靠讲、哪里该发图、哪里插文字划重点……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一次充分的准备一定是全方位立体式的。
[案例八:写出稿子就讲/一篇抄袭的演讲]

都是头马AC演讲,故事差不多,我就一起说了。我平时有将好词好句记录在备忘录的习惯,这两篇演讲的初衷都是想通过平时素材的积累来写成一个演讲。《写出稿子就讲》灵感来源于大家在报名链接中的“写出稿子就讲”,这其实是个逻辑谬误。所以我想以此为线索,结合当时正在看的相关书籍,探讨生活中的那些隐秘的逻辑错误。《一篇抄袭的演讲》灵感来自于南京峰会,想以峰会比赛选手的锦言妙语组装成一篇新稿子,讲述我的峰会见闻,做到100%完全抄袭。然后……就像“写出稿子就讲”一样,带着备忘录就去讲了。两篇作品获得的效果完全一致:没有主线、没有重点、机械式拼凑……是我自评的最差的两部作品,没有之二。这个创意,需要加工,需要反复地推敲、调整顺序等等,不是那么简单的。
Now:平时多积累是没错,但是在形成自己风格的作品时,一定要将文稿的血肉融进去,否则知识一堆骨头,还不是一帮人、甚至是一堆不同生物的骨架拼接。
[案例九:大国崛起]

我是讲书人大赛50进20参赛作品。首先,这本书挺基础,适合我看。但是如果想讲出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的。讲出某一个国家迅速崛起的优势,绝对不是单这一本书就足够的。之前讲金庸的生平,我也是查阅了很多金庸的资料,才讲出了那么一小时的分享。像《大国崛起》这种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书籍,想讲的完整、讲的全面其实不是很容易,需要针对我想讲的某个国家进行深度的调研与解读,这样才能在这些基础知识上提炼出核心观点,而不是单单复述书籍。如果让我单复述这一本书,可能我只能讲出20%的内容。但是小编如果读了5倍甚至10倍的资料,也许就能获得80-90%的展现吧。而且,在app的评论区看到了网友大量的不满(第一次体会到在网络上被黑是什么感觉),有点“这样水平也能进前50”的意思。总之,20强没进去,奖金少了一倍,哈哈。
后来,又看了陈秋实讲的《大国崛起》,哈哈,真打脸。
Now:精读+广读。读书类分享绝对不是围绕这一本书来做,一定是旁征博引,广泛涉猎、深度剖析,才能有比较完整的展示,而不是像小编比赛时那样,非常僵硬。
4.临场状况应接不暇:
讲真,每次遇到临场突发情况,都会让我很挠头。我会看到有很多演讲者他们的反应很快,可以随时想到处理方案,获得比排练时更完美地效果。但更多时候,小编看到了自己被临场突发状况吓倒的自己,一蹶不振。找到3个小案例,跟大家一起分享:(快完了,已经3/4了,各位老铁)
[案例十:峰会虐我千百遍 我待峰会如初恋]

在COT(小区官员培训)后,受邀在中文俱乐部又讲了一次北京峰会推广的工作坊。时间由10分钟增加到15分钟。在准备过程中,我提取了录像、做了剪辑,做成了大约3-4分钟的视频现场来放映,这样比较直观。然而当天出现的情况让小编不禁菊花一紧。当天中场休息时走了很多人,下半场比较冷清,会员也比较少,大部分是客人,大家都不太了解啥叫峰会,与COT的各家官员对峰会的理解程度完全不一样。尽管我想到这个问题,将里面复杂的内容做了删减,只保留最嗨最好玩的片段,但是观众们依然听得一脸懵逼。遇到这种突发状况我有些慌乱,想趁着放视频的时候缓一缓,结果当天音箱突然坏了,只能靠笔记本的功放。我尽量把话筒放到笔记被外放口,找了一圈却都没找到声音从哪里出来的。所以最后大家只看了个图,完全没听清里面的人在讲什么。伴随着零零散散的掌声,小编铩羽而归。
Now:临场出问题其实并不可怕,老韩说的好,你是一位分享人、是演讲者。不管怎样,把他讲完,不要受到影响。就好像《The King in the North》里对那些70岁的大爷大妈那样。要淡定。反正哥们现在百毒不侵了,实在不行我就想...你(观众)爱听不听。
[案例十一:联欢会游戏主持人]

这里是E2小区联合新年联欢会的现场,小编是OOXX游戏环节主持人。规则是判断题,听到题之后站在相应的方位上(对或错),错了就出局,看谁坚持到最后。这个游戏我在辽培联黄埔二期班上做过,大家都很喜欢玩。这次大家上台也很踊跃,都上台了,可是,第二题:“阿根廷队获得过两次世界杯冠军。”(对),我念完题,一看:“完了,80%的人都认为是错的。还有那些一看就踢球的男生们...”其实我出题时想过,前面的题不能太难。我都不踢球,也不看世界杯,但是巴西5次、德国4次…这种问题就应该是常识吧,大家平时也都发朋友圈啊,就选了这道。其实这时候纠结题目本身已经没有意义了,重要的是能不能“挽救”几个人,别让大家这么没面子。我上台采访一个站在错误堆里的“一看就搞体育”的男生:“你平时看球吗?”“不看啊!”(我X),又采访一个“那你看吗?”“我看他选的错的,我就跟着跑过来了!”(我X)。于是:“你们跟他下去吧!”
Now:我再也不整这种游戏了,最保险的游戏就是一个比划一个猜,那个试过多少次了,大家都玩的很嗨。要整,也得注意,一定得整最最弱智的那种题做为送分题,毕竟,像百万英雄那种节目的前三题,都有30%的人答错呢。
[案例十二:我爱蓝天]

这里是2017年中区中文比赛的现场。有请1号选手我先喝口水带来《我爱蓝天》。听过这个作品的大伙可能会问,为啥把这个放在“失败”案例里面啊?讲的也挺好啊!其实,这个作品当天的效果和我之前排练的完全不一样。首先,抽到1号,当天第一场第一位选手,观众还没热起来,其实难度非常大,整不好就一脸懵逼。结果...就是一脸懵逼。当我讲到我最喜欢的方言桥段时,大家丝毫没有反应(而小区比赛时大家在几个不同方言切换时均给予了掌声与欢呼),包括特地为了东道主大连准备的大连方言。自此,我后面演讲的节奏就有些乱,一乱,嘴就不利索,容易语调变尖、语速变快、赘语增多。虽然在结尾处获得了掌声,但是效果远不如之前小区比赛时的效果。所以,还是切记老韩说的:“别对观众有预期,也别被观众的冷漠或过于热情所打乱节奏,我们是演讲者,重要的是完整呈现自己的作品。”
Now:抽一号怎么了?想现挂怎么了?观众老傻笑、玩手机、不听、一脸懵逼怎么了?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的。不行就多准备几个版本的稿子呗。想现挂留好接口,观众没反应的时候逗逗托,没人听就停一下保准大家全抬头了。所有的临场突发事件都是可以提前彩排的,真要是实在出现了没遇到过的场面(比如裤裆开了),那就…那也要把作品讲完,毕竟我们是演讲人。淡定,我先喝口水。
好了,盘点了4个大雷区,共12个案例小编都分享完了,我真心觉得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忍直视”的演讲经历,才有不断成长与不断进步的自己,就像头马Tough Evaluations,还是多听一些吧,忠言逆耳。祝各位老铁都能在各自的舞台上enjoy自己,有错误就赶紧犯吧,晚饭不如早饭!!我是我先喝口水,就写到这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