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为什么不一定是对的?
文/夜渔
好久没发朋友圈,翻阅了一下去年的战绩,欣赏了一番。
连续读书打卡228天,朋友圈的记录停留在12本书,这是2018年年底我给自己制定的小目标,在我看来,完美的完成了,还记得我在朋友圈里发过一句话:就像做梦一样。
其实2019年一年我读了不下20本书,我在10月份就完成了12本书的小目标,有几本书因为知识属性比较强,我读了不下两遍。
一年读20本书是什么概念?全国前10%的存在。
你知道中国目前的平均阅读量是多少吗?每人平均不到5本,所以就这个小目标而言,我为自己感到骄傲。
但是骄傲归骄傲,我没有因此而自满,因为我知道,首先我要和自己比,要让自己每一年都比前一年优秀一点点,其次我要向比我优秀的人学习,而不是去和不如我的人比较,那样没有任何意义,对我毫无帮助。
翻阅朋友圈,看到去年读书打卡有人留言,打卡我会发一些名言好句,发的多了有人就会出来伸张正义,当然,也可能是为了我好,从留言当中我能感觉到,他们以为我读书读傻了,中毒太深,于是我就在思考这件事。
名言好句,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些大道理,有人认同,也有人认为是毒鸡汤。
在去年的文章里我曾写过,我之所以摘录名言好句,并不是说我认同这句话,而是因为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有很多道理,为什么有人认同,而有的人就会觉得是毒鸡汤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很多道理都是有前提的,需要在相应的环境当中得以论证。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个人跟我讲,姓王的没有好东西,他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有个姓王的人经常欺负他,于是所有姓王的人在他看来都不是好人。
这就好比网上有不少人喜欢地域黑,哪个地方的人做了一件伤害国家和他人的事,于是有不少人就会说,这个地方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道理其实也一样,之所以有人认同,是因为在这个人以往的经历当中,他遇到了某些事,这个道理恰好对应上了。
而那些不认同的人呢?在他们以往的经历当中,得出的结论和这个道理不一样,所以他们就觉得这是不对的。
那天和一个朋友聊天,我说,男人和女人普遍有一个标签,男人的标签是渣男,女人的标签是拜金,这个标签不是自己给自己的,是别人给你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很多人谈个恋爱,在一起的时候即便对方有缺点,他们也会觉得那是优点,可是一旦分手了,他们就会把所有的错都推到了对方的头上,然后就觉得自己很委屈,为这段感情付出了那么多。
有不少男人认为女人拜金,因为他给前女友花了不少钱,最后没有步入婚姻的殿堂,他觉得这些钱花的委屈。
有不少女人认为男人渣男,因为她觉得自己把最宝贵的东西都给了他,最后却没有在一起,为自己的真心感到不值。
所有很多时候我们都缺乏经常性的反思,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经历虽然宝贵,但缺乏正确的思考,我们原本的认知就会让我们得出的结论偏执。
那些名人的名言所阐述的道理,只有放在名人的作品当中才是正确的,换做是另外一个人的故事,它可能就不是名言,甚至可能会是毒药。
所以有时候想想,为什么要多读书?
为的就是学习他人的思考方式。
你去告诉一个人某个道理,不如让这个人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他通过自己的思考概括出来的总结,对于他而言才是最有价值的。
想到这些,就不要觉得为什么有的人会有那样奇怪的想法。
人与人就应该是不同的,都一样了,还怎么体现你的与众不同。
— end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夜渔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