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故事每天写1000字乡野奇谈

生不逢时(十一)待嫁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73人  夏凉兰亭叙

文/若兰

生不逢时(十一)待嫁

            (十一) 待嫁

转眼间,十几年的悠悠岁月已如同手中紧抓的沙子,无声无息的流失。青儿已经是十五岁的大姑娘了。

岁月是公平的,她虽然在荷香脸上刻上了痕迹,但把青儿打磨得明艳动人。不施粉黛的青儿,虽然缺少诗书气,却有青春的活力,青春是无敌的美容良药。

一家养女百家求。青儿的大姐霞儿今年正月里已经出嫁了。去年元宵节收了二十多万的彩礼,第二天就和男方一块出去打工。男孩家条件样样令人满意:家里只有一个儿子,三层楼的洋房里外粉刷一新,地板一尘不染,可以当镜子用。公公婆婆身强体健,带孙子、挣钱绝不含糊。这样的条件是农村择偶的高配标准。

霞儿嫁过去就是享福的。而且霞儿的肚子特别争气,婚礼还没举行,儿子已经生下来了。结婚时带着儿子一起拜堂成亲,乡亲们打趣地说“真是,迎新春,接旧娘,三人拜堂。”这已然成为乡村非主流,福好命好的象征。

结了婚的霞儿,穿金戴银,光鲜亮丽,走在阳光底下散发出金灿灿的光芒。仿佛是观音下凡,普度众生。

霞儿的婆婆看着大孙子,捧在手上怕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霞儿自然是吃好喝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为了不影响身材,母乳也不喂了。依然像大姑娘一样自由美丽。

青儿虽然不是荷香最疼爱的女儿,但也希望青儿的婆家较比霞儿不要差太多。

青儿不会念书,身上还有一些小毛病,但这不影响她美丽,也不影响她可以传宗接代。有些人认为知道要别人东西是好事,不会吃亏。

就像农村很多老太太带着孙子去买上门叫卖的水果,饼干。大人在挑选,小孩打着试吃的招牌,趁机拐走一两个苹果什么的。拿走了的孩子被奶奶视为骄傲,没拿的孩子却会被奶奶责备,“大家都知道拿,你怎么不拿,真没用!”有些老太太的思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青儿虽然只有十五岁,说媒人就跃跃欲试了。都被荷香以青儿年龄太小为理由一一回绝了。

青儿的养母翠芝,很多年不见青儿了。青儿差不多忘记有这个人的存在了。这一天她却厚着脸皮上门了,希望青儿可以看在自己曾经抚养过她的份上,嫁给她儿子做媳妇。

家里有四个儿子,压力实在太大了。当初二柱的命钱早被孩子们取出来,挥霍一空了。那些钱放在如今也不抵钱了。女孩子们太值钱啦。

那些女孩们一听他们家有四个儿子,而且还没有老子挣钱。连他儿子的脸都不看一眼,就赶紧轰他们走。她也顾不得青儿命硬,“扫把星”之类的传言了。有个媳妇让她抱上孙子才是当务之急。

这些年,翠芝也是一年一年熬过来的。二柱走了几年后,有几个单身汉也想入赘她家。

其中还有一个小学老师。翠芝和他也是郎有情,妾有意。可是她公公说,老师工资那么低,自己都养不活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还指望他帮你干农活,养儿子。

后来她儿子们一个个长大了,个个腰圆膀阔,一身牛劲。更没有男人敢到她家来了。一年一年高不成低不就,对婚姻就没有指望了。

可是,养儿子钱从哪里来。只能去城里给别人当保姆。偶尔遇到对眼的男人,挣一点外快。解决自己的寂寞,顺便把钱挣了,一举两得。渐渐地,被这个男人包养一阵子,被那个男人包养一阵子。彼此各取所需,逢场作戏,都不用付出真心。“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儿子们也都出去打工,有钱了吃好喝好,没钱了,抱团取暖。实在没办法,只能去工地打两天工,混口饭吃。都还盼着老娘接济一下。

四个单身汉年纪渐渐大了,都需要娶妻生子。翠芝这下可急坏了。才出此下策,来青儿这碰碰远气。

青儿当年是烫手的山芋,人人丢之而后快。如今是香馍馍,大家都想吃一口。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荷香拿着青儿这手好牌,自然不会轻易打出。她满脸堆笑地说,“大妹子,养育之恩大如海,可婚姻大事也不能草草决定,得问问青儿的意思。我是觉得她还小不懂事,养两年再说呢!要不你问问青儿吧?”

青儿坐着大门背后,阴影里看不出她的表情。童年的事情对她来说已经很遥远了。她的记忆里似乎只有痛苦,没有美好。她一句话都不说,任两个姆妈怎么问,怎么求,都冷眼相待。

翠芝讪讪地走了,心里想:要不等两年再来看看吧!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青儿的如意郎君在哪里呢?

未完待续……

欢迎阅读,谢谢点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