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中国文化,一定绕不开这本书
这本《中国哲学简史》非常经典,它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必读书。是由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时用英文向外国人普及中国哲学的讲义所著。
全书共有二十八章,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背景,以及儒墨法等各家起源,代表人物的不同哲学观、人生观等开始讲述。
虽然这本书距今已经大半个世纪了,但里面的内容并不过时。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地就是关于孔子的那段内容讲述。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他是儒家的创建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学生的人,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第一位私学教师。
孔子对任何事都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而他的那些看法和观点又不断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以及后世之人。
比如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由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了新的解释。书中提到,在解释“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示感恩。
原来这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守孝三年”的来源。
除了对古老的礼制做出新的解释外,孔子的很多思想在今天对我们的影响依然非常大,并且值得我们时刻谨记于心,并将它用于实践。
我们都知道,关于人的德性,孔子主张“仁”和“义”,尤其是“仁”。曾有学生问过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
孔子告诉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要学会用博大的胸怀去爱人,发自内心的去接纳他人。
另外,除了“三年之丧”“仁”等,在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里,还提到了孔子更多的主张和观点:“忠”“恕”“天命”等。
感兴趣的话,可以亲自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