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证第二2.8

2022-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诗雨丶

一日一诵

论语为政第二第8章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zēng)是以为孝乎?”

释义:

子夏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侍奉双亲的时候,做到和颜悦色的态度很难。家里有事,子女帮父母操劳。酒食做好了,让长辈先用。你以为这样就是孝了吗?”

一日一诵 论语为政第二 第8章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前面已经出过场了,《学而篇》讲到,他说要“贤贤易色”,他是孔门四科文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孔子杰出的弟子之一,很有才华。他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他说,和颜悦色最为难能可贵。“色难”这两个字,古来学者一直有所分歧。有人认为,是孝顺父母,让父母和颜悦色最为难。也有人认为,是说儿女承事父母时,脸上能够始终保持和颜悦色,这个是最难的。今天我们就着重从子女的角度上来谈。上一章讲了,说能养还要有敬。这一章是说,子女对待父母,不可以只停留在恭敬的言行上,内心还要有深爱之情。和顺心悦,这样行之以外,就是和颜悦色了。所以这里的色,是指孝子至诚的孝心他的一个外在显现。表面上观察的是儿女的脸色,但脸色是因为心中的喜怒哀乐而发生的变化,所以,脸上能够保持和颜悦色,那是因为心中常存欢喜,所以说,孝养父母,心中常存欢喜,最为难能可贵。

接下来,夫子举了个例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弟子,就指子女晚辈,先生,是指父母和长辈,馔,就是承设饮食,受用吃喝。长辈有事情,晚辈要来承担,有美妙的饮食,则要先请长辈受用,以这样恭敬的态度对待父母,难道这样就是孝了吗?后面一句,曾是以为孝乎?用了疑问句,表达了强烈的否定说——这样做不算孝。那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了,现在在家里面能做到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的有几个人呢?我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精心照料,都是有事父母服其劳,有酒食我来先馔,一结婚成家又搬离了父母,去过二人的幸福生活,有了孩子之后,有一些儿女又搬回来了,或者把父母请回到自己的家里,干什么呢?让他们服其劳,做饮食,让自己和自己的儿女馔,心里哪还有先生和父母呢,父母在儿女的眼里那就是一台永不熄灭的爱的发动机。

有人说了,有事弟子服其劳的弟子应该当学生讲,先生应该当老师讲。弟子先生楷定好的饮食老师先受用,用师弟关系来对比亲子关系,表明弟子对老师是以恭敬为主的,所以严肃一点没关系,但是儿女跟父母相处,那是天伦,是有着深重的情义在里面的,所以一见到父母就应该欢喜,就应该表现在脸上和颜悦色,这就强调了以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对待父母那是不够的,孝子除了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之外,还特别要加上色,和颜悦色。

那么怎样才能一见到父母就欢喜呢?朱子说,“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所以孝子能和颜悦色,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对父母有深爱之情。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见到自己欢喜的人,自然而然就笑容满面,因为从心底里喜欢他,尤其是青年男女刚一谈恋爱的时候,一见面就高兴,都是笑不完的笑,所以我们对父母除了能养,处处恭敬,而最核心的就是要有深切的爱,这样,才能从心底里喜欢他,才能够和颜悦色。

我的老师讲,说色,不只是和颜悦色,还要察颜观色。察颜观色那就是要经常观察、提醒自己。自己有时候并不知道,我们自己都觉得有时候自己是满心欢喜的,可是别人看上去你就是不高兴,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会。所以,一定要调整,要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照一照,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像心里表现的那样高兴在脸上。

为什么要注意脸色呢?因为父母就是爱看子女的脸色,一看到儿女欢喜、面色和乐就心安了。父母年纪大了要看你的脸色,你做是做了,但是不欢喜的做,父母看着了就会非常难过。不用说是父母,就是平常我们和一般人交往的时候,你为别人做事,如果不欢喜,别人都不会领你的情。夫妻之间,有人做了很多,整天在家洗衣做饭,但是他不欢喜,肚子里有怨愤之心,对方就不愿意领你的情。佛法的经典上面讲,身语意业,后后重于前前。你心里想的东西是最重的,也最容易被别人先感觉先捕捉到,你的身体虽然是在做一件好的事,可是由于你的心里面委委曲曲,又有一些抱怨的心情,你的思想早就把你不高兴的信号发射出去给对方了,别人先感觉到,觉得你带着怨气去做,马上就反感了,后面无论你做了什么,对不起,他就是不接受。带着不欢喜的心为别人做,别人就是不领情。在《水知道答案》这一本书当中,也讲到了这一点,所以既然做了,就要调整好心态,要想好,要心意至诚地去做,欢欢喜喜地去做,这样,你为谁做,谁都高兴,否则委委曲曲地做了,做得再多,别人也不接受。对待父母就更是要心意至诚地去做了,因为父母对你有深恩在。

有人说,这样做有点难,平时在外面工作很辛苦,回到家还要欢天喜地地对待父母,再说父母对我们这么好,也免不了给我们脸色看。这一点,我们是没法和父母相比的。前面说了,父母的心是唯其疾之忧啊,父母给你脸色看,可他的心里是一直为你好,是想让你完善的;而你给父母脸色看,那只是出于自己自私或者比较放纵的一种心态,这两种心意是千差万别的。一个人的用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做人要有良心。之所以色难呢,是因为色是心的外显,是心上的功夫,涉及到心,就是需要我们经常观察并且自我反省,常念父母的恩德,心中就会有感恩,有了感恩就会有回报之心。能养还要有敬,对父母处处敬仰,心中再多一份深切的爱,那么自然而然见到父母就会和颜悦色了。我们刚才讲,说见到你喜欢的人,你自然而然就笑容满面,所以对待父母和颜悦色,那是因为心中对父母常有深切的爱,这是一个孝子内心的修为。首先要了解父母的深恩,然后诚于中、形于外的表现出恭敬,向父母学习,与父母朝夕相对,更是有着深深的喜爱。《孝经》上说了,孝子者,“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平常起居要恭敬、供养,养父母更是让父母欢喜和爱乐。“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

孝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需要学习的第一步,生而为人为什么要这样努力地去学习孝呢?《孝经》上说“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所以学孝,对父母只是一个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我们华人最特别的教育,我们必须由父母身上去练习去实践爱敬之心。因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理。”父母身上都学不来爱敬之心,那么家国天下的人就更不用提了,所以孔子在《为政篇》里谈到了孝,真的是非常地了不起。为政以德,而德的根本在于孝。为政者只要抓住这个根本,慢慢去推展,小孩就从小学习孝悌,感受到了爱,对人对社会有了责任,大家有了爱,慢慢扩大,那人们就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就保有太平了。一个人从父母开始,爱敬和学习就慢慢扩展到天下国家所有的人,这样既照顾了所有的人,又让自己学到了大学之道,大人之学、该学到的道,《为政篇》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高明深远之处。

我们总结一下,前面,夫子告诉孟懿子,也是告诉所有的人,最基本的对父母是要做到无违。对于武伯,因为他多有可忧之事,所以告诉他你不要让父母担忧。对于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这一点,孔子告诉他说能养更要有恭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所以告诉子夏色难。夫子各因弟子才能的高下,就其所施而告之,就每个人的偏失进行教育。透过不同的人来问孝,也层层深入地阐示了孝道。养则致其乐,让孝的精神也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到这儿,我们也由衷地感谢诸位问孝的孔门弟子,让我们得以有机会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听闻到这么深邃的孝道,更加由衷地赞叹夫子之道高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心向往之。夫子因材施教,观机逗教,无论什么样的弟子都可以透由他的引导,向前跨越,向前提升。孔子不愧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

点评

上一篇子游问孝,针对子游的性格,夫子说对父母要做到尊敬。今天子夏也问了夫子同样的问题。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是一个特别的人,他性格刚直,遇到贤于自己的人,就愿意和他做朋友,不如自己的人,子夏是不会理会的。他在侍奉长辈的时候,谨慎敬养有余而温柔和顺不足。所以夫子在这里对他说,侍奉父母有愉悦之色,进退自然,温柔和顺,对父母有发自内心的深爱之情,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孝啊。

从夫子和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关于“孝”的对话教导之中,我们对于“孝”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从四个方面来说,一个人,如果对父母能做到生死事之以礼,出入勿令亲忧,奉养致之以敬,再加以亲爱温柔之心,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孝了。这样的人,有仁,有义,有勇,有节;这样的人,长辈称赞有孝悌之义,朋友慕其有君子之行,这样的人,我想,才真正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敬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