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袖看过的书和电影

《抓娃娃》怎么就成了今年头号恐怖片,讽刺谁呢?

2024-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凭栏翠袖

有人说《抓娃娃》是今年国产第一恐怖片,可以与《楚门的世界》媲美。其实《楚门的世界》只是批判资本的荒诞,而《抓娃娃》主要还是讽刺中式贫困父母。

楚门生活在人为虚拟的世界,原因是资本要利用公众窥探个人隐私的心理,开直播赚钱。而马继业被父亲安排生活在虚拟的贫困家庭,则完全是因为他爹的认知有问题。

西虹市首富马成钢坚持要让小儿子在贫困的环境里成长,是因为他自己就是在这种环境里成长并成才的,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艰苦的成长环境。

中国人自幼受到的教育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马成钢也笃信这个,贫苦出身的他,并不懂得该怎样教育作为富二代的儿子。所以,第一个儿子,被他用钱堆着送出国留学,最后成了个不靠谱的纨绔子弟。第二个儿子,他打算走另一个极端,就是复制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加上各种教育专家的陪伴加持,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才。

怎样才算成才呢?答案是:考上清北。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是不是有一种贫农想象皇帝扛着金锄头干活的即视感?

别说,编剧是懂行的,只有这样的剧情才接地气,才能引发观众共情。全中国80%以上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是这样。看到马成钢这种服不服榜上都有名的大富豪,对孩子的唯一诉求也跟自己一致,家长们立刻会油然生出一股自信和欣慰感。可惜编剧不敢进一步延申,让马家父子把考上清北之后再考公作为更远大的理想。

可是,每年考上清北的学生中,有几个是花了这么大成本鸡出来的呢?商人出身的马成钢居然不考虑成本收益率,也不想想,对比那些靠天赋和自律考入清北的孩子,马继业还有多大优势。

英国BBC电视台从1964年开始拍摄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社会经济阶层背景的14个7岁的孩子。此后每隔7年,BBC都会重访这些孩子,听他们畅谈生活的变化,总系列跨度为49年。

它通过记录14个孩子的人生轨迹,呈现了英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曾获得2006年英国电影学院奖和金卫星奖提名,被英国Channel 4评为 “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 之一。《每日电讯报》说,在它面前,所有真人秀都是小儿科。

摄制组当时精心挑选了不同背景的孩子,包括4个女孩、10个男孩,其中,5个来自上流社会,2个中产家庭,4个工人家庭,1个出身农村,2个来自孤儿院。一开始导演就做出了预判: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将决定了他们的未来。56年过去,果然大部分人都没有跳出他们的出身。

富家子弟在私立学校读书,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所中学,进入牛津剑桥然后成为社会精英。他们每天规律作息,阅读《金融报》、《观察家》、《泰晤士报》。而平民家的孩子则自由快乐得多。贫民窟长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还有人希望能吃饱饭少挨打。

马成钢给儿子选择的,是类似于贫民窟的生活。他一方面希望给孩子设定艰苦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又想营造全家爱读书的学习氛围。其实,在正常的社会和时代,一个酷爱读书和学习的家庭,是很难落入社会底层的。所以马继业也感到怀疑,为啥全家都那么爱学习,日子还是那么苦? 刻意脱离现实制造的苦难,给孩子带来了逻辑思维的混乱。

马继业抵挡不住父亲的考验,把家里的存款拿去买了平板电脑,承认错误后决定要捡瓶子卖废品还钱。马成钢教导儿子“要找到瓶子最多的地方”,结果全家一起去国足赛场,等着观众们指责“臭脚”时往球场里扔矿泉水瓶。孩子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可不知道这场地是被爸爸花钱包了的。现实世界里,捡瓶子也是有各种限制的。偌大球场只有他们一家子来捡瓶子,他以为别人都是傻子,想不到来这里捡。

所以,马成钢使得儿子脱离了现实社会,成为一个只会按标准答案答题,却不具备必要生活常识的白痴。

好像某些“二代”们,在功成名就接受采访时,自信满满地说自己从未靠过父辈帮助,完全是个体打拼到了今天的成就。其实他们不知道,如果没有父辈的影响,他们连走入这个赛道第一步的机会都不会有。

最近有一种说法是“富人家的孩子在穷养,穷人家的孩子却富养”,说的是很多穷人节衣缩食娇惯孩子,而很多富人则乐意安排孩子去吃苦教育。导致很多家长纷纷跟风,认为教育孩子就得没苦硬吃。

其实富人孩子的吃苦无非是去参加体育训练,做义工和公益劳动等等,但此外,他们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参加的社会活动、体验的多样化旅行,也是穷人孩子难以想象的。从更多角度接触和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拓展人脉,这才是富家子弟真正的优势所在。

而按照马成钢的做法,完全抛弃了儿子作为富家子可以享受的各种资源和机会,让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节俭算计、卑微谋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上了。

马继业失去了原本应该具备的优势,反而吸收了穷人孩子的不少劣势。他不得不时时努力战胜因家境产生的自卑,躲避同学的霸凌,抵制各种物质诱惑……这些劣势能否真正锻炼他内心的强大,其实很难说,但占据了他太多精力、给他造成了童年阴影倒是一定的了。

贫穷给人的心理创伤是不可逆的,三高患者大多是年轻时历经物质短缺,而落马大老虎们也通常都有个艰苦奋斗的青少年时期。所以,“贫穷是真正的恶”,这话没错。要不怎么政府要努力消灭贫困呢?像马成钢这样把贫困当成宝,拼命让孩子拥抱贫困的,的确是脑子被驴踢了。

马成钢用如此偏激的方法教育孩子,说明他本身的认知是愚昧的。这样的人居然还能多年稳居西虹市首富,这故事本身就不合逻辑。

巴菲特说:“穷人家的孩子,其实是很难翻身的,即使考上大学也没用,大概率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因为他们成熟的比较晚。他们不但得不到家人的财富支持,而且根本得不到家人的有效指导。他们的父母,之所以一辈子都在底层挣扎,大概率是因为视野狭窄,思维老旧,难以变通,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在孩子人生的关键节点出馊主意。”

马成钢这个父亲,除了人设是富豪,其余一切都是底层特征。

马继业因为天天跑步上学,激发了运动天赋,被市体校的田径教练看中,认为他至少能走入全国比赛。如果是真正的富豪父亲,一定求之不得地把孩子送去,甚至还会砸重金聘请外国教练,力争更上一层楼,让儿子成为第二个刘翔。而马成钢呢?为了不影响儿子高考上清北的大计,想方设法阻止儿子往体育界发展。

他也不想想,每年考上清北复交的学生成百上千,可是刘翔、姚明这样的运动员,全世界能有几人?他们能带来的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又岂是单纯的名校毕业生所能比的呢?如果马继业能作为全国长跑冠军、甚至世界冠军继承庞大家业,这本身就对家族企业是最好的宣传,首富的儿子都这么励志,这企业社会形象太好了,连代言人都不用另找了。

就算马继业成不了奥运冠军,只要接受更多体育培训,也是他一种与众不同的经历和特长。国际上很多领导人,都有体育上的一技之长,控制全球经济的华尔街每年举办铁人十项全能赛,世界一流名校普遍青睐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就算马继业完全没有走向国际的规划,拿个一级二级运动员的资质,对高考也是大有帮助的嘛!

哪怕马继业学无所成,半途而废,也不要紧。作为有钱人的孩子,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承受巨大的试错成本。而且,在试错过程中,能深入了解一个行业,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说不定他可以帮助家族企业进军体育界------这行业本身也很赚钱。

可是首富爸爸顶着个“万般皆下品,唯有清北高”的榆木疙瘩脑袋,非要把儿子往应试教育死读书的路上拉。奇迹的是,马继业居然没有成为白痴或精神病,还真被培养成了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孩子,而以马成钢这种愚昧落伍意识掌舵的商业帝国,居然也没有破产,这倒真是再次深深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意淫。

马成钢唯一的报应是孩子叛逆地报考了体育学院,并且保留了疯狂捡饮料瓶的习惯。按说他该对这个结局谢天谢地了,但他很不满,认为儿子养废了,还得再生一个另外培养。

这电影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这对父母配不上这么好的孩子。一个爹味十足自以为是的土财主爹,一个不学无术包治百病的拜金女妈,他们一意孤行毁了孩子的童年,还在抱怨孩子没能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孩子在他们眼里,不是亲人,只是实验产品和投资项目。

真正的富人父母不会这样对待孩子,他们也把孩子当投资项目,但他们不会只投资一个,他们会生很多孩子,从中选拔合适的继承人。他们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最新资讯,知道未来世界需要怎样的领导者,并把孩子照此培养,而不会一根筋把孩子培养成考试机器。

他们会了解孩子们不同的资质和长处,按其特长培养,有的搞财务有的搞科研有的搞体育或者进娱乐圈,有的从政有的从商,有的出海捞世界,有的国内割韭菜。各行各业各国都有这个家族的影响力,缜密布局,星辰大海。

就算他们家所有孩子都没出息,那也不要紧,职业经理人会替他们打理生意,家族信托能保证废柴娃们衣食无忧,孩子们只需要尽早结婚生出下一代,再从孙辈里培养筛选优秀人才即可------智商回归曲线总有涨回去的时候吧?“不婚不育”?那只是穷人的口号。

So,哪用得着为继承人焦虑呢?

富人孩子对父母最常见的抱怨,往往不是对他们成长的限制,而是亲情陪伴太少。因为豪门恩怨大多与金钱有关,亲情较淡薄,父亲忙着赚钱,母亲忙着争宠,孩子们忙着竞争继承权。从这个角度来说,马家倒还是挺温馨幸福的。

所以,这个故事虽然给了马继业的父母一个巨富的人设,其实讽刺的还是中国式贫困父母。因为落后的思维,他们的价值观畸形又单一;因为不足的资源和能力,他们对未来充满焦虑;因为受限的知识和信息渠道,他们随大流把孩子往独木桥上推。

我们常常听说的那些惨烈新闻,比如爸爸失手打死了成绩不佳的孩子,妈妈因为辅导作业生气进了ICU,孩子借助网瘾发泄压力成为“躺平”族……大多出自平民甚至贫困的家庭。

就算成了亿万富豪,他们依然无法培养出理想中的孩子。这是导演心底的结论。

但为了平衡正能量,导演给出的结局还是温情的。

马首富有着异乎寻常的好运气。两个孩子虽然各自走了很多弯路,浪费了光阴,但最后都找到了自我。

马继业被培养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孝顺孩子,虽然思维不太正常,但终归也走上了正道,并且争取到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这就又给为人父母的观众一种误导:其实马成钢的教育方式还是有效果的,看这孩子没有疯没有死没有离家出走断绝关系,而且还真考出了能上清北的高分,这就是成功啊!孩子成不成功,个人能力和时代机会都在其次,环境才能决定一切!我家孩子要是这样培养,说不定也行。只可惜我家没那么多资源给孩子打造这样的环境,只能去粗取精搞个平民简化版培养计划……

这电影要是真起到这样的效果,那才当得起是今年头号恐怖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