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道别
或许我们没有注意到,永别是我们一直都在有意无意避讳的词,但它着实每天都在发生着。
我们经常喜欢把人生短短几十年挂在嘴边,但是几十年真的这么短么?
若我将活到八十岁,那么我会在世间存在三万天,七十万个小时。
但若仔细回想,自己的父母长辈,最亲的闺蜜,最好的哥们儿,男女朋友,已经或曾经相处多久了呢,我们在与他们共同度过的那些日子里,这其中又有多少回忆沉寂在脑海,再也回想不起?
说到永别,最能令人感同身受的,就是大学毕业散伙饭了。
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无忧无虑在一起的四年,从每天的形影不离,到微信上看到名字都懒得点开的形同陌路,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明白,这是与桌中大多数人最后的晚餐了,这应该是三十岁之前,最默契的谎言。
因此在那天,我们共同发挥出彼此之间的默契,虚伪又诚恳地道着别,心情虽然有些落寞,但是很快就会消散,因为我们明白,他们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到了站,就该下车了,无法也没必要挽留。车门打开的刹那,一股凉意扑面而来,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不会回头相望。
世间有很多相遇,也有很多别离,相遇时难别亦难,与其说从相遇到别离,倒不如说是拥有与失去的过程。
我们心里都有一杆秤,在衡量拥有与失去的分量。某个远房亲戚得了绝症,可能会心有唏嘘,而这个人换成了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那自会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心有挂念之人,所以永别之日令人难以承受,但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却是等待永别之日来临的过程。
数着日子算离别,就已经是无法承受之重,而果真到了永别的一刻时,事先想到的那些撕心裂肺的场面,反而不会如斯如期,更多的却是平静与安宁,很多人不会理解,不理解的人是幸福的。因为这份平静与安宁,是将逝者与亲近之人共同的解脱,而这解脱不是脱离尘世的牢笼,而是逝者临行前抚去痛苦的解药,也是亲近之人在逝者去逝后,长期有效的止疼片。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既然谈到了病,那么生老死也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生与死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过程,既然选择来到并驻足于这个世界,虽然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茫茫一粟,但对于自己来说,生存在时间轴上的这一条短短的线段,却是自己的全部。
人是社会动物,我们构建的社交关系将我们紧紧吸附在社交网络中无法分开,而当生命的线段行至终末时,很多无法释怀的往事就逐渐的模糊或是消散。
当肉体无法陪灵魂走下去时,大多的灵魂会配合肉体一同衰老,它们无法帮肉体恢复元气,却可以把往事吹散到身后,吹散至空中,它们越来越记不住事情,越来越没有放不下的人。
当一切都放下了,灵魂就会随着肉体离开世间,也意味着将这条线段的另一点画圆。
在吹散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些很常见的后遗症,我们在不断抛弃感情的过程中,会本能地抗拒这个离去的过程,就像手中捧着的水,攥的越紧,流出的水就越多,直至无水可捧,直至掌心干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与时间线,而被攥着的,这些感情的另一端的人,在这番浸润下,可能会从之前的伤心逐渐生出不耐烦甚至厌恶,这个过程对衰老的灵魂而言是漫长又痛苦的,这也是我羡慕终年阿尔斯海默症患者的原因。但对于被浸润的另一端,则是另一剂良药,这剂良药会帮助他们挽回遗憾、抚平痛苦,会帮助他们尽快抛弃过去,迎接属于自己的后半程。
对于自己而言,永别则是一个时刻都在进行但又十分漫长的过程。
每一秒,我们都在与下一秒的自己相遇,与上一秒的自己永别。
所以,得到不狂喜,因为得到的不一定永远属于自己。失去不后悔,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后悔亦无法挽回。
既然那些人的离开无法挽回,那些事的发生无法躲避,诚恳地向离开的他们、过去的自己道别,尽快离开阴霾,是世人都明白的道理,却依然不自觉地寻找那无处可寻的后悔药。
生是我们的幸运,死是我们的命运,不避讳死亡,不懊悔失去,才能更真挚的面对生活。
只有真正地放下了那些人,那些事,然后回头看看,这时候向他们道别不会再需要勇气,也不会再惋惜那些永别,那么道别便没什么意义了。原来来不及道别,即是最好的永别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