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的千年守望
望夫石的千年守望
民间有关望夫石的传说林林总总,然而故事几乎大同小异:一女子在山崖边守候出征的丈夫归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女子从如花美眷守到鬓添霜花,并在最终化作了人形之石。世人感念女子的忠贞不渝,于是给人形之石取了名字,叫做“望夫石”。
我的家乡大桥铺村地处鄂东南,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山环抱着水,水环绕着山,在山水之间,零星地点缀着几个小小的村落。在那众多的山峦之中,有很多都没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当然,也有一些能叫上名字的,比如说洪家山、鸡爬兽山、冲天蜡烛、黄瓜山,还有今天我所要讲到的望夫山,而它原先的名字叫菁山。对于这座山,家乡人民几乎家喻户晓。对于望夫石的传说,虽不曾听闻老人们详谈,却好似与生俱来一般,自然而然地深深烙印在记忆之中。
相传晋朝时期,在雉河北岸住着一个习武的年轻人。有一日,他乘船去往雉河南岸办事。渡船将要靠岸时,他看见一女子在雉河边上浣纱,动作轻盈柔美。那女子秀发如瀑,粉面桃腮,面容姣好,一时间竟让年轻人看得愣愣出神。就在船靠岸的瞬间,女子挥舞长袖想要擦去额上沁出的汗珠,目光却正好落在了男子的一汪碧波里。她顿感羞涩,猛然转过身去。然而,心中却已有了盎然春意。
年轻人回家后,便央人四处探听。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得知此女子芳龄十六,待嫁闺中。男子心中窃喜,暗自下定决心娶那女子为妻。于是,他准备好礼金,寻好说媒之人,不几日便拜托媒人去雉河南岸提亲去了。
且说这女子自那日回家之后,脑海中全然是那年轻人的痴痴模样,以至于心襟摇荡,神魂不宁。听闻意中人派人前来提亲,心中欢喜非常。
然而,女子的父亲因知晓年轻人乃习武之人,身处战乱年代终将投身沙场,兵戎相见之间是何等凶险!于是婉拒了前来说媒之人。尽管媒人竭尽所能,终究于事无补。
提亲不成,彼此爱慕的有情人,各自神伤不已。女子对父亲棒打鸳鸯的做法甚是不满。父亲不得已,只好用了一计,以绝女子的念头。
一日,雉河南岸,一算命先生从女子家门前经过,被女子父亲叫住了。女子父亲想要先生为自己待嫁女儿算一算真命天子将在何方。算命先生讨要了女子的生辰八字,掐指算了起来。算到后来,竟全身颤抖不止。
女子忙问先生那是何意,先生只是说了句:“不妙!”这样一来,更是让女子疑窦丛生。她连忙说道:“还望先生指点迷津!”
那算命先生问道:“姑娘可是已有意中之人,且还是一个练家子?”
“确是如此!”
“姑娘休怪我无理长舌,如若姑娘执意嫁于此人,必定三十而孤寡!还请多加思量!”
虽然此话犹如当头一棒,然而不仅没能斩断女子的情丝,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
女子父亲见此计不成,又见女儿日渐消瘦,思念成疾,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女儿的婚事。
婚后,男子躬耕于田园,女子纺织于案前。夫妻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十分恩爱。不久,便有了一个孩子。
然而,温馨的日子没过多久,北方烽火重燃,狼烟四起。百姓们再次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女子深明大义,让丈夫远赴国难。
离乡那天,风骤雪紧。女子将丈夫送行至一座小山坡,那里视野开阔,可将山下村落良田与雉河尽收眼底。
离别之际,二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女子有点后怕,想起了几年前算命先生的箴言。所幸的是,离三十还有十年之久。
自丈夫离去后,便一直杳无音讯。女子带着孩子,日日登上菁山,向东远眺,期盼着能看到丈夫回程的船只。冬往春复,一晃几年时光随着流水而去。她一直坚信着丈夫还活着,只是等待她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转眼,十年已过。
昔日的娇美容颜因为思君心切,过早地结了愁肠添上倦容。万千青丝竟有好些染了岁月风霜。她实在是疲惫不堪,终于放下执念。于是,她下了菁山,来到雉河边的渡口,望着滔滔流水,回想起曾经厮守的甜蜜往事,想起丈夫在此乘船东去,一别竟是十年。古来征战几人回?想到这里,继而又想到算命先生曾经说过的话,顿时悲从中来,如同决堤。她在渡口边纵身一跃,没入了滚滚的雉河之中......
几年后,远征的男子终于以将军的身份荣归故里。回到家中,发现屋子杂草丛生衰败不堪,妻子和孩子也不知踪影。他向邻居打听,才得知妻子以为他战死沙场已于几年前投河自尽。男子发了疯似的从菁山上跑下去,来到妻子投河的地方,趴在地上长哭不止。男子一连哭了几天,上天却并不垂怜。于是,他痴痴傻傻地一头扎进了雉河......
霎那间,风起云涌,天色变暗,像被墨汁泼染了一样。雷声像怪兽一样嘶吼着,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长空,暴雨倾盆而下,天空像撕裂了一般。转眼间,河水中升起两座人形巨石,其中一座巨石仿佛身着战袍,手执长矛。另外一座更是惟妙惟肖,五官皆有,发髻高高挽起,双手合十放于胸前,似在虔诚祈福。在此座巨石身旁,有一座小石,垂手而立,似有哀容。它们随着暴涨的河水急速上升。
暴雨整整下了半个月之久。雉河两岸,苍茫一片,河水淹没了一切。水位一直上涨到菁山上,两座人形巨石也升到了山上。半个月后,天空放晴,河水退去。两座人形巨石在菁山的山坡上留了下来,而那处正是当年女子眺望丈夫归来的地方。
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把菁山改名为“望夫山”,把那座形似妇人的巨石称作“望夫石”。她向雉河下游翘首企盼,好似还在等待着出征的丈夫归来。另外一座石头被称为“夫子石”,他如同一个久别而归的将军含情脉脉地看着妻子,守护着妻子。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 ...
后记:
大桥铺村望夫石的记载可追溯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魏文帝曹丕的《列异传》: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
此后,南朝宋人刘义庆在《幽明录》中,也录入了这一传说。
“仿佛古仪容,含愁带曙辉。露如今日泪,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无言类楚妃。寂然芳霭内,犹若待夫归。”诗人李白对着晨曦中的望夫石,感慨万千。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年初望时。”诗人刘禹锡也被这坚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
文章结尾是诗人王建看到望夫石时的感受。
《阳新县志》记载:望夫山,有石高10米,状若妇人抱子,翘首远望。
《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也注明:望夫山在湖北阳新县西南八十里,一名菁山。
大桥铺村郭氏宗谱的记载更为具体:晋有妇人,送夫从征,久出未归,朝夕悬望,立化为石,至今有履颜尚存。此后古菁山改为“望夫山”,山中巨石也改称为“望夫石”。
... ...
望夫山就在我家的斜后方。小时候,我曾和小伙伴一起在放学归来后,去那里挖竹笋采野果。也曾爬上巨石。那时,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座巨石便是望夫石,只是稍稍离远一些望去,石头像极了一个妇人。后来,由于忙于学业以及在外奔波,便再也没有去过那里。只是每次远远望去,想起流传千年的传说,心潮便起伏不定。那里是当年妇人送别丈夫的地方,远处是幕阜山的支脉,靠近山脚下是村落,袅袅炊烟升起。近处是稻田和耕地,人们在辛勤地耕耘。雉河如一条弯曲的玉带从稻田和耕地中间穿行而过,由西向东而去,卷走多少世事。往事越千年,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望夫石屹立在山头,俯瞰雉河两岸的沧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