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专栏婚姻家庭篇婚育杂谈

“坚强教育” 到底是爱还是伤害?

2019-01-15  本文已影响4人  Tina心理

01

孩子磕倒抱还是不抱?

我家娃现在14各个月,会走路的他,每天都有用不完的精力,咣咣这里去,咣咣那里跑,磕磕碰碰是常态。有时候摔倒在地上,他会盯着我哇哇哭,一副“快来抱抱我”的表情。

但是我和孩子爸爸听了太多过来人的经验,“这时候千万不能抱,饱了以后磕到就会哭,就会让你抱”。

通常我们也会在这种时候选择不管他,任由他哭,哭到最后自己爬起来。希望这样能让他学会坚强,学会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而不是处处依赖父母。

直到有一次他摔倒大哭,我依然选择不管他,他最后哭着自己爬了起来,依然很委屈地在哭。我过去看了下,发现他的嘴唇磕出了血。

我突然很心疼,很愧疚,赶紧抱起他,轻声安慰。他很乖地趴在我肩膀上停止了哭声。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狠心。

我开始反思这种所谓的“挫折教育”是对的吗?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小心在家磕了一下,大叫了一声,这时候老公听到了连问都不问一句,我们会不会很生气很伤心?我们大人尚且需要这种情感关注,何况那么小的孩子呢?

现在我家孩子磕到了,我不会马上把他抱起,但是我会马上询问,要让他感觉到我在乎。在确定不严重的情况下,我会鼓励他自己站起来。

站起来了我会问他刚刚磕哪了,他会指指头,我问他疼吗?他就咿咿呀呀不知道在说啥,我会耐心告诉他下次要慢点跑,遇到障碍物了要绕开。

如果他磕的很严重,哭得很伤心,我会把他抱起,然后轻声安慰,不会跟他说“好了别哭了,不疼了”,因为其实对孩子而言那是他的感受,你可以去关心询问,但是不要去否定。

你要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疼爱,而不是在我很伤心的时候,爸爸妈妈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这样长大的他也不会去共情别人。

如今,我的孩子在磕倒后大部分时间都不哭,有时候磕疼了会跑到我身边,那意思是告诉我他磕倒了。我会抱他一下询问一下,他就立马又跑开去玩了。

昨晚他手里拿着吃的一个没站稳,先是一屁股摔倒,后来后脑门又摔倒了地板上。只听砰的一声,结果他自己爬起来,一声没吭,还在吃他手里的吃的。

我想当孩子感受到满满的在乎和疼爱的时候,也就不会用一次次的哭闹来索要关注和安慰。这一点跟我们大人一样。

02

请允许情绪自由流动

《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作者跟我们分享了关于情绪的话题。

作者认为孩子哭闹,属于生命能量的自由流动,完全无损他的本质。哭闹是一种情绪,情绪会来,也会走,我们不能压制,不能否定,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全然的接纳、认同。

可是对很多父母而言,他们做不到这些,孩子的负面情绪会勾起父母自己内在压抑隐藏了多年的痛,所以他们会用劝慰、转移甚至恐吓的方式,让孩子来停止表达负面情绪。

求而不得的愤怒,希望落空的悲伤,对我们成人来说,都会情绪失落,何况一个孩子,想吃的冰淇淋没有迟到,想出去玩的心愿没有完成,对他们而言都是可以痛哭的理由,对此我们应该理解并包容。

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没有人在情绪上给他关怀和支持,他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大人想要帮他立刻消除,比如买糖给你吃,别哭了。或者是否定他的情绪,比如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再比如打压他的情绪,比如不准哭,再哭就揍你了。

无论是哪一种,孩子的情绪都没有被认可、尊重和接受过,所以,这些情绪从来也没有离开过。

家长们普遍会担心,对孩子的情绪无条件的支持和认同,不会惯坏孩子吗?《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和《全脑教养法》给出了相同的答案,那就是在情绪上我们对孩子要全然的接纳和认同,但是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

我们不干涉孩子的情绪,让他学会自己去处理情绪,让他学着与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而不是用转移的方法来逃避负面情绪。

因为一旦这种方法形成了习惯,那么在孩子成年后,遇到困难挫折也会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像游戏、抽烟、吸毒,后果是很严重的。

在《全脑教养法》里作者给我们讲了脑神经发生的基本规律,当我们不断经历某种体验时,与此相对应的神经通路就会越来越通畅,由此建立的神经联结就会越来越多,这种联结就会变成长期且固定的联结。

所以小时候的情绪处理方式,直接影响我们今后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模式,而一旦某种模式建立,要改变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刻意练习。这部分内容,明天我们继续来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