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乐的手艺别苑

紫砂百科参考录(7)丨“紫砂七老”之顾景舟生平及作品欣赏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守一集雅_孔小乐

注:本文内容采编整理自各类资料,非原创内容,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后汉书·儒林传序》:“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后以“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

传承是文化的脊梁,而有了传承,便有了师承。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7位著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开始了新一代紫砂艺人的培养和手工紫砂陶艺的传承工作。

顾景舟(1915-1996)

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自号壶叟、老萍。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8岁拜名师学艺。1930年代后期至上海制壶仿古。1954年进入宜兴蜀山陶业合作社。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带徒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沈遽华、束凤英、吴群祥等人。顾景舟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一生3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港、澳、台、东南亚影响特大,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顾景舟出生于宜兴川埠上袁村的一个陶瓷世家。少时在宜兴蜀山东坡书院读书,聪慧灵秀,常得书院导长的褒扬。18岁时继承祖业,随祖母邵氏制坯。他承袭家中制壶客师的诀窍,加上其文学功底,出手不凡,一举成名,跻身于壶艺名家的行列。

20岁时,应上海邵氏艺苑之邀,专作仿古陶,遍览古代名壶,所仿之器比古壶传器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可以说是顾景舟制壶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有幸接触到了一大批古代名家的珍品,他每遇历代名作,都反复揣摩,悉心研究,吸取并掌握了中国陶艺博大精华的内涵。

抗日战争时期,丁山窑场一片萧条,顾景舟一边制作并经营紫砂壶,一边研读陶瓷专著,钻研陶瓷工艺和文艺理论知识,并结识了一大批书画名家,相互切磋,技艺精进。

建国后,他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加陶业合作社并组织“紫砂工艺班”的招生和技术辅导工作,培养厂一人批高级工艺人才。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宜兴紫砂陶艺历经低潮,顾景舟苦苦思索,改进工艺,并遍访全国各大博物馆,寻觅珍品,推陈出新。

1975年起,顾景舟多次参加宜兴地区古窑址的发掘研究工作,对蠡墅羊角山宋代紫砂窑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他对紫砂陶的历史沿革、名人传记、古陶鉴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有关紫砂陶艺的论文。有关紫砂的书刊都聘其为艺术顾问。

1980年,顾景舟支持并参与建立“紫砂特艺班”,按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的供样,复制历史名作,并挑选工艺师和高级工艺师每周为特艺班学员上课,使宜兴紫砂陶艺水平跃上新的台阶。

1981年香港第一届亚洲艺术节上,紫砂特艺班的作品大展紫砂陶艺风采。顾景舟在港为罗桂祥博士收藏的两百件藏品作鉴定,确定罗桂祥为紫砂陶艺收藏家。他还开办紫砂陶艺讲座。顾景舟的博学、对作品的精辟分析,给许多国家的学者和鉴赏家留下深刻印象。

顾景舟曾三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的作品受到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1982年被国家评为工艺美术师,1989年晋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1985年,他担任宜兴紫砂研究所所长,积极引导技术人员参加出国展览,并亲自写文章、编图册、制作作品,将紫砂工艺品的宣传从商品上升到艺术品的文化层次。

198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轻丁业部授予顾景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1989年顾景舟赴香港办紫砂陶艺展,为紫砂陶艺爱好者又作专题讲座,并参加评奖活动。

1992年,在宜兴第三届陶艺节紫砂国际文化研讨会上,他发表《紫砂陶史概论》,其精辟论述受到紫砂陶艺界人士的好评。他在垂暮之年,将自己一生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编著《宜兴紫砂珍赏》巨著,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1993年11月,80高龄的顾景舟为增进海峡两岸同胞情谊,弘扬紫砂陶艺文化,应邀赴台湾举办“宜兴紫砂陶精品展”,受到各界人士的盛大欢迎,一致赞誉他为“壶艺泰斗”。

顾景舟还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教育。1991年,他捐资20万元,设立“宜兴市丁蜀镇教育基金”。

1996年6月3日下午4时,因肺气肿导致肺功能衰竭,病逝于宜兴第一人民医院。享年81岁。

顾景舟穷毕生精力于紫砂陶艺,不断进取,勇于创新,以博大的胸怀,精湛的技艺,带领几代人为紫砂陶艺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更多紫砂专业知识,可以关注公众号:守一集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