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暖气
因为十二月中旬要去三亚,所以特地查了一下三亚的温度,发现基本是在25度左右。
于是和到时候同去的朋友们讨论起到时候穿什么衣服。
一位还在广州的朋友说,你们穿半袖T恤和裙子就好了。
这边没去过南方的几位,尽管也知道温度,然而却还是觉得无法接受。
纷纷问,早晚不会凉吗?不要带外套吗?冬天唉……
乐而开笑。
想起前段时间去南方,尽管头脑里是知道南方的温度的,但是收拾行李的时候,看着外面树上瑟瑟发抖的树叶,怎么也无法感同身受。
努力想象,最后还是忍不住带上几件厚外套,穿上自认为已经很薄的外套。
结果到了目的地,就开始了脱脱脱换换换的节奏。
北方不懂南方的暖,就像南方不懂北方的暖气啊!
上次跟一位南方朋友同住酒店一个房间,因为讨论起南北差异,尤其是我和办公室同事视频的时候,她看到了我们许多同事穿的衣服,惊讶极了。
然后讨论起南北气温差异的时候,她是真的问了我半天关于北方的暖气。
从设施配置,到北方的室外温度,到跟室内的差距,,她尽管频频点头,表示知道了北方的暖气是怎么回事,但是因为没有亲自来过,所以,知道和懂得,明白和感受,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她的眼神里,总是带着无法明了的困惑。
这个冬天,我因为在女儿学校里陪读的缘故,家已经很少回了,所以家里直接没有要暖气。
但是,11月15的供暖期开始后,我回家拿东西,一开门,还是被扑面而来的热气,热情拥抱了一下。
摸摸地板,竟然是温热的。
楼上楼下的邻居们,把温暖也赠送给了不回家的我。
在家待了一会,外套是肯定穿不住的。就算是只穿了一件薄薄的毛衫,最后也还是觉得很热,微汗。
那一瞬间,忽然觉得自己年年要暖气真是浪费,虽然网上年年声讨“蹭暖族”。
最近一直不太冷,室外在十度左右,是感觉比较舒适的温度。
所以供暖季开始后,最近几天的办公室里,同事们一直在吐槽。
不是吐槽家里冷,而是吐槽家里太热了。
出门要穿棉服,但是回家却是背心短裤。
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很让享受了北方暖气的我们困惑。
因为北方冷,所以考虑民生,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于是北方有了暖气。
然而,幸福生活的质量,为什么有些时候,总感觉没有必要呢?
首先,是人的体质变化。
供暖后,室内外温度差别很大,人进进出出,在冷热交替的环境里,很容易感冒。而且,社会保障系统越来越完善,人们越来越舒适,就觉得,我们现在已经感受不到春夏秋冬的温度了。夏天热的时候有空调,冬天冷了有暖气。人就像大棚里的蔬菜一样,没有四季的分明,不再去经历、感受春夏秋冬的节气变化,然后还自诩为文明、发达的标志,为什么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呢。
然后,是资源的浪费。
家里太热,于是供着暖,大开着窗子,也几乎是我们这里不太北方的北方常态了。
常困惑,为什么我们要追求这种过度舒适呢?即使不需要,但是还是要享受这份社会福利。
就像我家这样,人不在家,没有申请公供暖,家里的温度依然很高,是不是可以考虑一栋楼隔户供暖,大家分摊分摊费用呢?
当然,这是痴想。估计这样的话,新的矛盾又会产生。
再然后,还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问题。
天气没有那么冷,暖气依旧供得充足,是为了对得起收的暖气费吗?是为了民意的支持吗?是为了制造民众的幸福感吗?
不晓得。也许我想得太多了吧。
再次,还有大马力供暖带来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
这真的是文明、发达吗?
想起我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的屋檐下,看到垂着长长的冰柱。
天冷了,下雪了。雪化了,雪水滴滴答答,垂挂在屋檐下,形成一支支冰锥。
那时候,总会央求家里的大人帮着掰下冰锥,拿在手里玩。感受到触骨的寒冷,看着冰锥在手里慢慢被融化,最后消融不见。
这份美好的童年回忆,我的女儿这一代却再也看不见了。
印象当中,最近几年已经很少下雪了,更别提屋檐下的冰锥了。
暖气来了,冬天丢了,是我们的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