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引导孩子阅读和思考,有效又深入,你也会更加享受

2020-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有才有闲

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写阅读分享的作业。

小姑娘刚上一年级,本来也是特别爱看书的孩子,有时候晚上睡觉前要读十几本绘本才肯睡觉,但认认真真地填写阅读分享卡还是第一次。

小姑娘有点激动,读到喜欢的部分提笔就开写。我决定给她一些引导,让她的阅读更加有效、深入。

★ 谈客观事实

你看到了什么,读到了什么,这本书讲述的故事是什么。

鉴于女儿只是一个7岁的小姑娘,我只设定了两个问题:

1、你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觉得最有意思、最好玩的是哪一部分?

第二个问题比较简单,孩子会自动抓住到自己喜欢的细节,会被这些细节吸引,并乐意把这些内容分享给别人,但要讲述这个故事就有点难了。

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多,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

第一种方法,先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结构5W1H。

What(何事)、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How(如何)。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他为什么会做这件事,是怎么做的。

《星星》(《当世界还很小的时候》中的一则小故事):小星星从天上掉下来,被一个女人捡到。女人给它一些吃的、喝的,让它住在房子里,睡在小床上,把它养大。小星星长大后爱上了邻村的一个女孩,为了能和女孩在一起,有一天它带着女孩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第二种方法,好莱坞的讲故事模式。说实话,这种讲故事的方式稍微难一些,但是有点像奥特曼打小怪兽,也很有趣。台湾故事营销高手、小说家、编剧和导演许荣哲先生在《故事课》中总结了这种讲故事的“套路”。

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

他的阻碍是什么

他如何努力

结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结局)

如结局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那么有超努力的意外可以改变这一切吗?

意外发生,情节如何转弯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蓝耳朵的兔子》:这是一只蓝耳朵兔子克服自卑、找到自我的故事。

目标:从前,有一只兔子,想要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障碍:可是这只兔子长了一双蓝色的耳朵,和其它兔子都不一样,所以总会引来围观,招来嘲笑。

努力:他觉得非常自卑,想要离家出走,找到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自由自在地生活。于是,他离开家乡,四处流浪,做过扫烟囱工人、厨师、园丁、小丑、流浪汉。

结果:每一次,他都戴上帽子,烟囱工人的帽子、厨师帽、园丁帽、小丑帽、流浪汉的帽子,希望能把自己的耳朵藏起来,但每一次都因为不小心弄掉了帽子,露出他的蓝耳朵,导致被嘲笑,说他是冒牌的烟囱工人、厨师、园丁、小丑、流浪汉。

意外:最后,他独自在湖边,看到自己的倒影,认识到自己的不幸“并不是拥有一对蓝色的耳朵,而是他错误地认为,拥有与众不同的耳朵是一件丢人的事”。

结局:于是,他不再自卑,回到家乡,骄傲地展示自己的蓝耳朵,再没有一个人嘲笑他了。

这样讲故事是不是很清晰,而且跌宕起伏,引人入迷?由此还衍生出另外两种简单的模式:

一是主人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是怎么克服的,结果怎么样。

二是主人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意外,后来情节又怎么反转,最后的结局如何。

★ 谈感受、体验和联想

我也只问了两个问题:

1、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怎么样?可以用你喜欢的图形表示和曲线表示出来。

感受和心情有可能是固定的状态,也有可能是一个流动的状态。7岁的小姑娘还没有掌握特别多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明白简单的生气、开心、难过,但孩子天生爱画画,很擅长把这些感受画成小人儿、小动物,或者表情图。

以《蓝耳朵的兔子》为例:

读到蓝耳朵的兔子被人嘲笑时,她觉得这只兔子很可怜,甚至还掉了眼泪。读到蓝耳朵的兔子重新认识自己,大大方方地回到家乡,她感到很开心,还学着兔子的模样抬头挺胸昂首阔步地走路。

以电影《妈妈咪鸭》为例:

我们一起看了电影《妈妈咪鸭》,小姑娘的感受就会随着电影的进展不断变化。

一开始,那只大雁没有加入队伍,她感到很失望——两只小鸭子与大队伍走散了,她会很开心,因为赶上队伍就会被带到餐厅,变成烤鸭——那只猫发现了两只小鸭,她会很紧张,因为大黑猫想要吃掉它们——多亏了大雁保护它们,它们叫他“妈妈”,她觉得很好笑——可是大雁刚开始是利用它们引开危险,她觉得很生气——最后它们到达了红河谷,找到了大雁群,她觉得很开心。

2、你阅读到这些有意思的部分,会联想到什么?

读《蓝耳朵的兔子》时,小姑娘会想到自己。

在舞蹈班年度表演那天,头上的王冠没戴好,掉下来。她当时虽然紧张,但表现得很淡定,不管王冠了,继续跟上节奏,跳好每一个动作。一下台,她就把脸埋在我怀里,觉得很丢脸,担心会不会有人嘲笑她。还好老师和家长们都表扬她,说这孩子台风很好。

★ 启发和顿悟

启发和顿悟,最好能上升到规律的高度。

小孩子并不一定明白,她能做的是,把感受和启发联系起来,开心是因为什么,生气是因为什么。

孩子的语言很质朴,有他们特别的独到的角度,我的观点是保存孩子原本的语言,并不需要大人修正,增加很多成语,变成大人的话,反倒缺了生动。

《蓝耳朵的兔子》:

可以借用绘本中的一句话,兔子明白了:“我的不幸并不是拥有一对蓝色的耳朵,而是我错误地认为,拥有与众不同的耳朵是一件丢人的事。”

引申出来,孩子的启发是:做人要坦然,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其实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通常到这一步就差不多了。

但我们还可以接着往下走,因为如果是考试的话,考官会考你:这本书、这篇文章、这个故事表达出什么,你理解到多少,然后根据你的理解程度和完整度来打分。所以,如果我们要深入解读一段文字,就要逐句分析这段文字分别表达了什么。

还是以《蓝耳朵的兔子》为例。

我们通常会分析出这只兔子很自卑,以及他在湖边的幡然醒悟。逐句逐段来看这只兔子,就会发现,这只兔子其实学习能力很强,也很踏实。每做一份工作,不管是扫烟囱也好,做厨师、园丁也好,扮小丑也好,当流浪汉也好,都能很快学会这项技能,踏踏实实想要干好。

用这种方法可以抓出平常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也能够练出一双慧眼,更客观更深刻地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据此也更容易理清作者写作时的逻辑关联。比如说《熊出没》等动画片、《项链》等小说,通过这种方法来分析,很有可能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 谈决定和行动

因为这个故事,基于你的感受、你的启发,所以你决定怎么做呢?

继续我们《蓝耳朵的兔子》:

孩子的决定是什么呢?

以后不能乱给同学朋友起绰号了,因为这样很容易伤害到他们。

如果有同学做错事,不要嘲笑他。

好了,总结下引导孩子有效阅读的四步骤

★ 谈客观事实

1、你从这本书中,读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运用5W1H或好莱坞讲故事模式)

2、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觉得最有意思、最好玩的是哪一部分?

★ 谈感受、体验和联想

1、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怎么样?

2、你阅读到这些有意思的部分,会联想到什么?

★ 启发和顿悟

启发和顿悟最好能上升到规律的高度。

如果我们要深入解读一段文字,就要逐句分析这段文字分别表达了什么。

用这种方法可以抓出平常我们容易忽略的细节,也能够练出一双慧眼,更客观更深刻地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据此也更容易理清作者写作时的逻辑关联。

★ 谈决定和行动

因为这个故事,基于你的感受、你的启发,所以你决定怎么做呢?

引导孩子通过有效的阅读来成长,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教育方式,希望本文对你给孩子的辅导有启发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