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子宫不是避风港
One / 巨婴
牛飞飞悄悄走到我跟前的时候,我正在手机上看动画片《巨婴》。看到他过来,我赶快邀请他坐下跟我一起观看。
看完以后,牛飞飞吸了一口凉气说:“妈妈这个动画片有点儿可怕。”
我赶紧告诉他,动画片的情节是虚构的,但它的内涵跟寓言故事一样丰富。这个动画片告诉孩子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和能力,否则就要一直依靠父母生活,一辈子都离不开家。如果真的成为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个悲剧。这部动画片也同时告诉父母,真正的爱是以自我成长和促进他人成长为基础的,溺爱和纵容显然不是真爱。
《巨婴》讲述的是一个被父母溺爱坏了的孩子。他已经长大成人,但是吃饭、穿衣、刮胡子这样简单的事情也不会做,需要妈妈打理。除了打游戏,他唯一会做的就是在电视上看到好玩的玩具时,指着让自己的妈妈去买。父亲对他不管不问,除了金钱联接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交流。
父亲离世了,母亲没有经济来源只好变卖家里的家具维持生活。但是巨婴对此无知无觉,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跟以前一样,他在电视上看中了一款玩具,要妈妈去买,可是妈妈身上的钱不够了。巨婴很生气,对着妈妈大吼,推搡自己的母亲。母亲无奈拍手唱起了儿歌,想哄自己的孩子开心,但是无济于事。最后,母亲把自己的肾掏出来给了这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孩子开心地拿着妈妈的肾换回了玩具。
直到玩累了、饿了,巨婴才想起自己的母亲。而此时母亲早已倒在血泊里归西了。巨婴坐在母亲的尸体前不知所措,最后他把母亲的肚子剖开,钻回母亲的子宫,重新变成了婴儿。
《巨婴》的故事情节虽然离奇夸张,充满了血腥味儿,但是他的每一帧画面在生活中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父母以爱为名,在思想和生活上包揽和控制孩子的一切,孩子没有因为父母的养育成长为一个心智成熟的独立个体,而是沦落为跟父母共生的畸形联合体。
武志红在《巨婴国》里称巨婴为成年婴儿。也就是说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婴儿水准。也就是说一个拥有成年人的皮囊却只有孩子心智和能力的人,就是巨婴。
Two / 不独立的家长培养不出独立的孩子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晓璇,她告诉我说自己曾经因为饮食障碍住院治疗。晓璇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跟父亲离异后没有再婚。父亲是某企业的高管,继母与父亲情况相当。她跟着亲生母亲生活。
有一次,她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她的母亲郁郁寡欢。我们刚坐下,璇妈妈就走过来跟我说,多照顾璇璇,璇璇身体不好,朋友也不多。她对我说,以后不要再带璇璇去健身了,她不能多做运动。我这才注意到她家的桌上摆满了瓶瓶罐罐。聪敏的晓璇立马告诉我说,那是妈妈给她买的补品。晓璇几乎不吃饭,只吃补品和奶茶。
在我看来,晓璇才二十几岁的年纪,青春洋溢很有活力,身体不好稍加运动和调理就可以了。但是妈妈的态度很坚决,实在没有共同语言,很快我就礼貌的起身离开了。后来晓璇对我说:“我妈养的狗都不吃饭。”晓璇说,妈妈从小就说她的身体不好,要多休息少运动,按时吃药、吃补品。虽然她已经长大成人了,但是凡事还是妈妈做主,妈妈的开心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
晓璇的自理能力很差,不管你是不是在忙着工作,只要她心情不好,你就得陪她聊天,听她诉苦。如果你婉拒了,不管怎么解释她都会认为你不够朋友,不关心她。单位的工作她也无法独立完成,会转给男朋友或者叫妈妈帮忙。她是因为父亲的关系进的单位,但是时间长了根本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工作节奏。很快她就在父亲的安排下去其他城市生活了。
事实上,晓璇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这件事,或许并不是事实,而是妈妈一厢情愿造成的假象。动机也许只是害怕孩子健康地长大成人以后离开自己,或者害怕丧失对孩子的控制权。也许晓璇的母亲还没有从丈夫离开的阴影中走出来。但我相信,无论晓璇自己还是母亲都不愿意也很难面对这个事实。
很多人都把对孩子的溺爱当作真爱,但是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写道:在不合理的给予和破坏性滋养的背后,尽管动机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给予者以爱为幌子,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却从不把对方心智的成熟当一回事。
在不合理的滋养关系背后,对孩子的溺爱,也许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不曾被满足过的内在小孩。或许只是为了能满足自己做个好妈妈或者好爸爸的愿望。甚至就像晓璇的母亲,只是害怕孩子独立长大以后,丧失了对孩子的控制权。其实,很多家长口里的孩子还小很多事情做不了,背后隐藏的真正动机是自己离不开孩子。
事实上,一个心智和人格不独立的家长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的。
Three / 面对现实,自尊自爱独立成长
如果因为原生家庭的养育不当,不幸成了巨婴,也不要抱怨。只要活着就有成长的机会。“朝闻道夕死,足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说,也不是每一个被父母溺爱、控制着长大的孩子最后都长成了巨婴。这背后的主要力量来自于自我成长的动力和勇气。
即便没有父母的控制,我们要选择长大成人(指思想上的独立),都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如果不幸长成了巨婴,且自己认识到了不足,想要寻求改变,首先就要敢于面对现实。要告诉自己世界上没有真正的避风港,哪怕是母亲的子宫也不是遮风避雨的港湾。只有这样,才会有成长的内在动力。否则,离开自己熟悉的思维地图和舒适区,重新构建新的、敢于担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路径,一定是孤独而又痛苦的。其次,要正视父母溺爱的动机并非出于真爱。尽管这个很难让人接受,但只有这样,才有勇气对父母说“不”,从而走出思想和人格独立的第一步。最后,要敢于面对成长路上的痛苦、犹疑、恐惧和孤独。成长的历程就是不断接纳和战胜这些负面能量的过程。也唯有如此,才能体验到成长的自由和快乐。
我曾经在《请不要以爱为名伤害孩子》的文章中谈到过17岁中科院神童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很让人欣慰。小神童选择离家出走来摆脱母亲的控制。最终,在社会舆论和小神童双重的努力和压力下,母亲开始进行自我反省,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错误。小神童也在社会人士的帮助下,重新步入社会,如今已经结婚成家,成了一位父亲。
只要有勇气承担生而为人该承担的责任和成长的孤独和痛苦,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原生家庭的伤害,不管多大年龄都有二次成长的机会。同样的,父母如果能够摆正心态,也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自我的提升。父母和孩子在互动中心智都得到完善,这才是最好的养育关系。因为真正的爱,是以自我成长和促进他人成长为基础的。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以爱为名,不仅放弃了自我成长的机会,也限制了孩子心智的成熟和能力的自然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