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教的少,才能教的好!---西浦学习收获之二

2018-11-22  本文已影响42人  温大阿钱

21日,在西浦的第三天。

早上前半段是王希茜老师报告教辅人员的工作如何支持研究型学习,后半段是一个老外给我们展示在线学习系统如何支持研究型教学。

下午前半段是宏观层面的教育管理工作坊,ILEAD的张院长主讲,印文老师穿插带领我们玩了一把角色扮演--迪士尼策略。下午后半段是两位学生(一位是西浦毕业生,已经在ILEAD工作;另一位是大三学生)给我们分享西浦的上课和作业啥的,从学生的角度看西浦的研究型教学。

从学生这个角度,组织者安排的挺好。

也有一些感受和体会,记录如下:

1、我的英文水平还可以吗???

早上两段的学习体验很有意思。

王老师应该是中国人,她的ppt全部是英文,讲的时候用一些中文,然而感觉听起来很吃力,原因是无法快速地将她的中文词汇和英文ppt对应起来。再次在脑子里响起一个声音:哎呀,英语不行呀。

听课的时候,看不懂英文单词,不得不依靠技术,用微信扫一扫的翻译功能看PPT,勉强能够理解。

技术的进步,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学习方式,教育不改变,能行吗?

后半程的老外讲课,原来有点担心自己听不懂,听着听着,居然发现大部分都能够理解,似乎句子听不懂没啥关系,要紧的单词听懂了就ok了。信心倍增,看来,我的英语水平还不错呀,哈哈。

可能是因为口语,老外讲的也慢,也可能是因为老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带领我们体验他们的在线学习平台(ICE),带领操作的英文,我这种工科男很容易猜测的。

讲课给人信心,也是很重要的。

2 、没有技术支持,就没有研究型学习!

老外给我们展示西浦的在线学习系统。

尽管他给的是ICE的guest账户,也仅仅给我们体验了三个小功能,但是这节课下来之后,还是实实在在地感受了ICE的强大功能,很直观。也领略了技术支持对于研究型学习的巨大支持作用。

只有做过,才能记得。

老外带我们体验了ICE的三个功能,我还记得其中两个:

前期可以让你学习背景资料,他给的学习资料也很好玩,学习苏州话。测试很简单,就是关于苏州的三道小题目,一道是选择题,苏州是什么时候建城的?第二道是排序题,苏州、天津、南京、桂林等地的人口数量排序?第三题是问答题,对苏州有啥印象?有人写拙政园、有人写太湖三白、有人写大闸蟹。

测试结束,老外可以在后台马上看到结果以及数据的统计分析,这种分析,能够让老师很快就知道学生对苏州的了解程度,非常经济。

我在想,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系统,《学生手册》考试,《防诈骗》考试等等,都可以很方便地搞起来。。

老外让我们在线写一首诗,要有题目和文字。

所有人都写完了,提交了,然后他打开后台,给每个同学推送了一篇其他同学的诗歌作业,大家来相互评价。

评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总体感受,10分满分;另一部分你觉得这首诗的用词如何,满分也是10分。

所有人都评价结束后,老师呈现大家的分数。

我有两个分数,分别是:15/20;80/80。

第一个分数,15/20,是别人对我的诗歌评价,就是上面描述的总体感受和用词两部分的结合。

第二个分数,80/80,是关于我评价别人诗歌的评价,似乎评价了,就可以得满分。这个评价,不仅可以给出分数,还可以给出理由。

我的总分,应该是95分,其中,评价他人的分数,站到了总分80%,这个分数结构的设计,挺有意思。

西浦重视学生互评,互评能够促进朋辈学习。据说研究表明,比起老师来,学生更在意同伴的评价。(这让我们这些以为人师表自居的老师们情何以堪呀。。。。)

下午两个学生的分享里,也提到了作业的相互评价,大家都会认真地去看别人的作品,相互学习。

这种互评所以能够发生,我觉得跟西浦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评价他人这个项目占总分80%,你还会敷衍吗?

ICE上,有很多的课程学习资料和这种小测试等等,西浦的学生,每天都会用到ICE。

他们选学生代表,会用到ICE;上传视频作业,用到ICE;老师分享的视频剪辑操作手册,也是来自ICE;想给全体学生发邮件,需要ICE。。。。

没有这样的技术支持,哪里会有西浦的研究型教学呀?!(不过我有点好奇,这个系统,是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如果一开始没有,前面几个学期,是怎么过来的呀?)

老外只是呈现了一点点学习系统,我上次看到过他们的学工系统,也是无比的强大,不仅能够采集到各种数据,而且已经包含了大数据分析在里面,能够很方便给出多维度的学生画像,信息掌握的非常全面。

甚是感慨,无比羡慕。姚老师说,我们现教中心也在朝这方面努力,期待中。。。

3 、40分就及格,会不会导致学习放羊呀?

有必要讲下,西浦的课程评价体系。

知道了指挥棒,才能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上图展示的,是“自我管理”课程的评价体系,其中线上回帖占20%,课堂测验占20%,微课视频占30%,最后的期末考试占30%。

线上回帖,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学期,老师会在线发布十来个跟课程内容相关的帖子,每个帖子的下面,留一两个问题。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回帖,根据你回帖的数量和质量,给出分数。

相当于问答题,能够看到你的思考。

课堂测验,估计跟前面老外展示的利用ICE平台进行的测验比较类似。这种在线系统测验,极大地减轻了老师批改作业、分析试卷的工作量,我估计大多数老师都会喜欢的。

微课视频,就是录制一个跟课程内容相关的3-5分钟的视频,根据视频的质量,给出分数。这个作业,很有意思,待会再细讲。

期末考试,只占30%。

看了这样的分数构成,你就不难理解,西浦的学生,为什么会在在平常的日子,写作业也会熬到凌晨两三点。我们的学生,如果明后天考试,常常也会闹着要开通宵教室的。

这个评价体系的设置,不仅有期末评价,也重视了过程评价,而且操作也不复杂,很赞。

西浦的学生,40分就及格了,成绩能够达到70分的,都很少。大家看看这样的分数比例,是不是每项都会很有动力很认真地去做呢?

西浦的是逐年升级的,也就是说,如果大一你过不了,你会一直在大一。你的同学都毕业了,你可能还在大一。

据说留级率达到了8%,比较狠!!

而且,他们的学位是分等级的。直白点说,60分毕业,和90分毕业,拿到的学位证书是不一样的。这些证书,对应着相应的保研、申请国外大学的不同权限。

4、只有教的少,才能教的好。

“只有教的少,才能教的好”。这句话是我想的,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概括。

在长沙,我听过甘德安教授在《大学:青年人精神成长的故乡》这个报告里,甘教授有过这样的提法:

只有讲的少,才能讲的好。

甘教授在当时的课堂上提到,美国大学数据研究表明:所有对学生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的具体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

这几天在西浦听课,他们也常常举这个例子,说美国人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习,是学生动脑最少的时候。参加社团,体育运动,甚至做梦,学生的大脑都比在教室里听课活跃的多。

下午张老师在分享学生完成“自我管理”课程的视频作业,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了作业,要求送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团队制作一个视频作业。自己组团队,自己编剧,自己当演员,自己视频剪辑,自己上传视频。

至于如何组建团队,如何编剧,如何剪辑视频,如何上传视频啥的,老师一概不讲,最多,就是在ICE上上传视频剪辑操作手册啥的。

学生接到这样的作业,就会自己开始张罗团队,自己分工组织,谁负责编剧,谁负责剪辑,谁负责拍摄,谁负责导演。。。

不会咋办?上网找资料呀,找别人学习呀,很多途径。。。毕竟,这个视频由30%的分数,40分就及格了,能不好好整吗?

最后,每个小组都磕磕绊绊做出了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组建团队,学会了编剧,学会了视频拍摄,学会了视频剪辑。。。

根本不用教,学生自己就能够找资源学会。西浦的学生,自学的时间是上课时间的3倍!!!

ILEAD的张教授说,西浦一般5个学分的课程,老师讲30小时,学生要自学120小时。师生都很清楚这样的比例。

关键是,要建立这样的体系和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西浦被戏称为“假(第四声)校”,意思是假期很多,暑假3个月,寒假1.5个月,东西方节假日,统统都放假,一年差不多有五六个月的假期。上课只有14周,但是学生学的并不比任何学校差,80%的学生,都升学到了世界知名大学。

这样的数据,难道不值得我们这些天天想着要怎样增加课时的人反思吗??

瑞琪的图

我想起了我们的思维导图协会会长金瑞琪学习思维导图软件imindmap的故事。

近期,我们在搞瓯江学院第二届思维导图大赛,要出一个喷绘,放在显眼的位置,鼓励大家报名,也宣传这个比赛。

去年的喷绘内容,就是一幅思维导图软件作品,比较漂亮,imindmap画的,xmind做不出那种效果。

这次,我们也打算做一个软件版思维导图的喷绘。我给瑞琪布置了这个任务,要她一天之内,必须学会imindmap,并且制作出成品图,发给广告公司,做出喷绘。第三天要把喷绘摆出来。

至于imindmap怎么操作啥的,压根没教她,因为我也不会,哈哈。

那天我出差去长沙了,我办公室电脑装有正版的imindmap软件,瑞琪就在我办公室折腾。

同办公室的徐延兵老师后来跟我说,你那个助理挺不错,那天在你电脑上,很认真地画思维导图。早上我去咨询的时候,她在画导图;我咨询回来,她还在画;中午我出去吃饭,她在画图;我吃完饭回来了,她还在画图,整整搞了三个多小时,非常认真!!

我没问过瑞琪她的学习过程,反正她把图画出来了,画的也相当不错。

这个学习过程,教是0,学是100。所以,不是只有教才能有学,只有学,也一样能够达到让学生掌握imindmap软件的效果。

生活当中,我们跟孩子在一起,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

哇,这个你也会!谁教你的?你什么时候学会的?

孩子的回答很可能是根本没有人教他,自己看着看着就会了。

教学教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促进目的的达成。

如果不用手指就能够让人看到月亮,那就将你的手放下来吧。

less is more!

一就是一切!

只有教的少,才能教的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