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古代文化人物

记袁公

2017-12-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日昉主

霍去病有一句话,家喻户晓。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殊不知,有个人也跟他说过类似的话。

"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但他却没有霍去病那么好的命,英雄往往是不被人所理解的,群众往往是无知的,皇帝往往是犯傻的。

在兵临城下之际,崇祯干了一件蠢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蠢事,他居然换了自己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范文程的离间计,毁了他,也毁了一个朝代。崇祯吊死煤山还说,诸臣误我,我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真是愚不可及。

民争其肉,恐不能食之,饮其肉以为傲。

他的军队以一敌十,九千人打赢了十万人。

他让努尔哈赤郁郁而终,他的八旗军无往不胜,却在辽沈战役中,溃不成军,闻其名,闻风丧胆。终其一生,也没能打败他。

和历史上很多人一样,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一介书生,弃笔从戎。

也和历史上很多英雄的下场一般,不得善终,被历史误解。又再度正名。

法国心理学家在古斯塔夫 勒庞《革命心理学》里写到,同群众一样,整个民族容易对一个对象发生由崇拜到憎恨的转变,不过这一过程比较缓慢,一个人在某一段时期内可能被视为民族英雄,但最后又被人们所诅咒,任何一个时代的大众对政治人物的态度都可能发生逆转。

当我看到这段话时,脑袋里想起来就是他,千刀万剐之后,被定为罪人,叛徒,这是他,后来沉冤得雪,被誉为英雄,这也是他,可国已破,家已亡,有何意义?

临刑之前,他还说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魂 ,忠魂依旧守辽东

记袁公

我素来是佩服文人气节的,杨继盛劾严嵩,天下无人敢做之事,他做了,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当年明月说,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做勇气,海瑞尸谏嘉靖,一副对联,可以称的上是千古绝唱,"嘉也,家也,靖也,净也,嘉靖,家家净也。"还有杨涟,"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蝼蚁,原所甘心。"这样的文人还有很多很多,让人为之震撼。我佩服他们,我知道我自己做不到,我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做明知不可而为之的事。

他们是这样,袁崇焕也是这样。

陈本直为他求情,四次抗旨,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九死未悔。他说,

若夫今日生死则未可必,此则予稿也。客以为何如也?虽然士死于知己,千古为难;不知己者而可以死之也。攘攘世宙,莫非死所,而独为袁公也,固自复寥寥也,何也?举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汉也。惟其痴,故举世最爱者钱,袁公不知爱也;惟其痴,故举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於是乎举世所不敢任之劳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辞也;於是乎举世所不得不避之嫌疑,袁公直不避之而独行也;而且举世所不能耐之饥寒,袁公直耐之以为士卒先也;而且举世所不肯破之体貌,袁公力破之,以与诸将吏推心而置腹也。犹忆其自言曰:‘予何人哉?十年以来,父母不得以为子,妻孥不得以为夫,手足不得以为兄弟,交游不得以为朋友。予何人哉?直谓之曰:大明国裏一亡命之徒也可也!’噫!聆斯言也,而不为之恫乎其心者,其人未必其有心也!即今圣明在上,宵旰抚髀,无非思得一真心实意之人,任此社稷封疆之事。予则谓:‘掀翻两直隶,踏遍一十三省,求其浑身担荷,彻裏承当如袁公者,正恐不可再得也!’此所以惟袁公值得程本直一死也。虽然死则死也,窃有愿也。愿余弃市之后,复有一程本直者,出而收予尸首,并袁公遗骨合而葬之。题其上曰:‘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九原之下,目为瞑也!

举国上下,只有他一个人敢说真话,不由得让人回想起当年的李陵之案,满朝文武,只有司马迁敢说真话。最后被处以腐刑。真相很多人都清楚,问题只在于,敢不敢说。这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

他太傻,他又何尝不傻。

他的部下祖大寿逃跑,入狱的他,还写信让他回来着做战。这个时候了,他还想着自己的国家。他想守住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自己身后千千万万的生命。

公道自在人心,他身首异处,一位佘义士冒死埋了他的尸骨,命令世代不许为官,不许回南方老家,一守就是300年,为了一个被冤枉的英雄,举家守着一个不认识的义士。

时代,就是这样,哪怕有再多的污秽,也总有人能拨开迷雾,看到本质。但这样的人,往往不是为政之人,而是一个个老百姓。是那些史书让名字都没有的陋巷之人,是他们,无形间保留了真相。维持了那份正义。

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里面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说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就是一个大染缸,乱七八糟的什么都和在一起,不伦不类,但我始终觉得,文人的这股气节是这酱缸文化里的一抹清流,引导这我们的文化,延绵不绝。正是因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化中最本质简单的东西。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的易水诀别,不达目的,誓不归还,他是这样,他也是这样,当他向家里人告别,他的儿女情长,他的依依不舍,都放下了,此后,在无故乡,在于家人,有的只有无情的战争,有的只有边塞的月亮和一颗坚韧的心。

记袁公

明朝,是一个很难说的清的朝代,很多功臣死的不明不白,有人把袁崇焕和于谦相提并论,诚然,他们都有相似之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两个人只身敌国,拯救了一个国家,但他们又不是相同的,于谦,死的冤,但是死于功成之后,而袁崇焕的死,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他死后17年,明灭,他曾经守护的国家,灭了,若地下有知,想必也是无比凄凉的。

很多人知道于谦,可能是因为还珠格格里尔康的那句话诗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不错,这是他,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群臣大乱,是他,拥立朱祁钰为帝,稳定人心,北京保卫战,他一个人镇守北京,不怕牺牲,在他的策略下,挽救了一个朝代,这也是他,没有于谦,或许就没有后来大明王朝的繁荣昌盛,也不会有"仁宣之治。"

比起《石灰吟》,我更喜欢那首

绢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央

两袖清风朝天去    免得阎闾话短长

他正直,廉洁,不折不扣的忠臣,但正如童谣唱的那般

"说忠良,道忠良,自古忠良无好下场。"于谦被抄家,家徒四壁,一生清廉。但至少还有后代活了下来,而他呢?

崇焕今日乃何如也?身淩迟也;家籍没也;后嗣绝也;妻孥兄弟以及七旬之母、数龄之女,方游魂于浙水之上也,复齎魂於黔山之间也!而今或死或生於八闽之外,而莫可问也!而谓崇焕果何如也?

直到乾隆年间,重修明史,才知道,他是被冤枉的。迟来的正义,毫无价值。一切都没了,他的国,他的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斯人已去,多说无用。

当我在翻开《明史》,多的更是一抹惆怅,一丝凄凉。

可惜的是,很多人知道李陵,鲜有人知袁公,他死的时候才54岁,他的一腔热血没能抛撒疆场,却死于政堂,不甘啊!不甘!!!

康有为评论他,"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问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若有一天,我再去北京,我不会再去看那繁华的生活,我想去感受这繁华生活下的人文情怀,用心去感受北京城的风风雨雨,我想去他的墓前,今北京崇文区第59中学,送上一株黄菊,深深的鞠上三个躬,您可以安息了。

斯人已去,其精神永世不忘。

一个人。什么时候才算真正死去,当他被忘记的时候。

你一直活在我们心里!

记袁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