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主流互联网产品的世界塑造及其用户逻辑丨【产品哲学】

2018-06-06  本文已影响24人  游人夜卧

公众号:反知主义

从不同网络产品的主观体验来看,最成功的几个产品往往能够营造出某方面的世界感。

比如淘宝,任何用户或互联网观察者,不需要任何相关的数据都会有某种第一印象:淘宝包含的商品内容如此丰富,这个交易购物的世界如此庞大。似乎没有什么线下的商品是在线上不能购买的,似乎没有什么线上购买的商品是不能在淘宝上找到的,它通过塑造全民的互联网消费方式使得无论从中国最边疆还是在各个大洲旅行、游学的人们通过每一次网上购物车的清空联系在一起。

由此,一个崭新的商业帝国或者称为虚拟地产帝国得以建立扩张,不过它的关键词却是交易和租赁,这两个词略显冰冷,从而使得阿里只能依赖自身的强势来建立用户的理性信任,所以阿里十分渴望社交渠道的拓展以削减自身所不断加重的体系,毕竟当一种事物到达一定体量时,每一层扩展都更像是臃肿而非健硕,但基于背后的用户逻辑建立起来的虚拟购物广场,又每每得不到用户社交情感向的积极呼应,这一成因与结果可以说鲜明的体现了商业哲学的一体两面。

微信,QQ则是通过熟人社交的方式来建构用户之间的间接连接,它不仅提供了现实中朋友、同学、同事及家庭等密切关系的保持平台,更帮助生活中的陌生人搭桥牵线,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虚拟网络中的,从而形成新的熟人来源的流量和社交圈。

所以微信可以看作一个通过社交互动的节点跳跃和网上社区的稳定构架形成的以不计其数的个体用户为小圈子的重叠世界,无论是QQ及其空间,或是微信及其朋友圈,它们都在承担着某种四合院的社交逻辑,即在一个有限敞开的社交环境中给用户以有选择的展示自我及其圈际关系的权利,但这种四合院又不是物理性封闭的,通过分享、转发和新朋友的加入,使得这种社交模式更像是螺旋上升的弦状四合院,就像宇宙物理学的弦理论猜想一样,它事实上是呈现出封闭的,却又时刻在开环包容。

得益于虚拟的网络背景,一些现实社区的限制比如活动空间的限制、隐私需求的消极冷漠社交或时间制约的不充分社交等缺陷都在这里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充满无限维度的即时互动,所以在2014年春节前后,“抢红包”这个没有任何成本的创意让腾讯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最重要的在线支付商,微信通往电商的最后一块壁垒似乎在民众的狂欢中被击碎。这里正是基于腾讯基础用户的逻辑,即现实的温情与网络的迅捷产生的极为壮阔的商业化学反应,这一点,阿里只能羡慕,或者说除了腾讯,至今还没另外一家互联网企业能够产生如此直接、巨大的流量到产品的实时转化。但腾讯并非到了一览众山小的阶段。

如果说淘宝像是购物广场,那么微信就是社区。前者很难构建用户的社交倾向,后者也不能满足用户的交易逻辑,毕竟你无法在社区里建造一个大型娱乐城或大型购物广场,因为社区的基调就是安定与宁静。所以,即便腾讯构建了自己的支付体系,它却无法使得自身的支付流量转化为产品的交易付费,基于此,它不得不牵手京东和美团,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不至于使得这类成熟庞大的用户交易平台变为阿里的或第三方独立的商业力量,而京东、美团则基于腾讯的流量加持获得了更充足的消费基数,由此它们似乎在腾讯背景下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却必然越来越具有独立特征和独立能力。

微博这类平台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既要构建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又要塑造用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看起来壮志满满。因为构建社交有利于增加用户粘度,塑造用户交易方式则能够雁过拔毛,坐地收租。但微博的关键词却只能是游客社交和摩天轮营销。在热搜作为全民关注点的时期,微博还能勉强撑起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世界的标志,毕竟它的话题能够带动整个网络群体的普遍关注,但在整顿之后,现在的热门话题已经渐渐不再以微博为产出渠道,而只是作为一交流平台存在。

所以现在的微博越来越凸显自身的缺陷,杂乱而无章,网红营销、转发抽奖带来的只是热闹的景象,这一点用户非常了解,所以微薄的社交既不是类似于陌陌、探探的陌生人社交,也不是微信、QQ一样的熟人社交,前者还有新奇和非理性的浸入式特征,后者则是稳定与庞大的集合,而微博舍弃了两者的优点,却得到了两者的缺陷。

相对于陌生人社交,完全敞开的展示手段带来用户的蜻蜓点水式社交心理,点赞的不一定关注,关注的不一定私信交流,如果交流了,可能就以要到微信号为结局,这就注定微博无法形成有效的熟人社交模式,所以它更像是一个游乐场,人们来了,追星、追网红、晒照、晒生活、晒旅游,然后人们又走了,微博一直保持热闹,是因为用户都以游客的心态在微博转悠,但最终的交易终归流向淘宝,社交终归流向微信、QQ,所以微博更像是一个平面世界,靠着热搜充了气,但这口气还有多鼓、多久,只有后台更清楚。

尽管现在提起互联网的人们时间都要归结为AT大战,但似乎在夹缝之内仍有广阔大量的商业发挥空间。比如今日头条系列的崛起,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用户的流量和时间已经被阿里体系及腾讯体系占据八九,但这一视角显然背离了用户的自主逻辑。

用户作为被服务者(暂且这么认为),他总是以自身的心理诉求和存在需要为根本的,而仅仅是社交和交易远不足以概括人们的全部生活,人们还需要自我娱乐,即自身作为单独主体投入的沉浸状态。这一点,被今日头条系列抓住。所谓沉浸无非几种,资讯沉浸、游戏沉浸、影音沉浸、社交沉浸,腾讯在游戏这方面做的尤其突出,不仅仅在于它巨大的用户流量的便利,更在于游戏领域与社区理念不相互冲突而是相互增益,所以腾讯所以能在商业领域顺风顺水,如今一度产生压过阿里的势头,无不得益于对背后用户逻辑的自洽,当然这种自洽也不是一开始就发生的,而是经历了微博、商城、搜索等方面的不断试错之后的结果。

而社交沉浸是每个互联网平台都可以塑造且渴望的,留给今日头条的还有资讯沉浸、影音沉浸,前者他采用算法推荐的巧妙技术,使得用户如同在清除俄罗斯方块一样不可自拔的浏览各种同质性资讯,而影音沉浸里,有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的剧集产品,也有斗鱼、虎牙这样的直播类产品,单单缺乏适合现代人的琐碎时间的短视频类产品,这一点,今日头条不是抓住了,而是创造了。更重要的是,他对于用户层次的划分非常有效,火山、段子、抖音都具有自身的目标群体,无论是产出方还是观看方都可以各得其宜,以至于大部分受众在段子被封杀前不知道这几个出自同一家叫做字节跳动的公司。

所以,今日头条像是网络世界的电影院,只是他的大部分用户不必亲自到影院接受邻座情侣的虐待,他们在自己工作的间隙,在疲惫的夜晚,在思考人生意义却觉得毫无意义的瞬间,打开今日头条系列,就感到生命的流逝不再是值得畏惧而是可以肆意发笑的,这一点,使得它又像是新的虚拟香烟、虚拟酒精一样,感染了无数的互联网底层。

各类互联网产品看起来是免费的,不用如现实的房子那样令人奋斗一辈子,但它时时刻刻占用着更重要的资本,你的空闲时间和生命体价值,同时又想办法从你的口袋里把现金吸出来,把购物车递给你。

但一旦这样的目的不经掩饰,不经修剪的展现出来,产品就必然变得臃肿而布满广告,从而失去对于精致及品质有着明确要求的中产新贵用户,所以阿里很明智的绕过淘宝开创了盒马的新零售概念,但这一点对于它形成未来与腾讯抗衡力量远远不足,淘宝还是过大了,天猫显得像是淘宝的国内的国际版,尽管马云做出了万达曾试图做的布局,依靠着网络购物广场的IP进军文娱产业,但他又失去了网络文娱的核心业务,电影端,爱奇艺在剧集上不能一家独大,直播界布满腾讯的身影,今日头条又来势汹汹,而曾经辉煌的网络娱乐城——微博也遭到普遍的不满和诟病。所以资本也不是万能的,至少,无论是阿里还是腾讯,都曾或正在败给用户哲学的不自洽。

如果说网络产品依靠的是IP,那么中产用户带来的是口碑,大众用户带来的则是流量,流量+口碑成就的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所以,缺少口碑的微博看似热闹,缺少流量的豆瓣和知乎打着情怀的旗号,而那些能将大众用户和中产新贵不同层次的需求及迥然有异的资讯品味结合在一起的成功产品,将取代知乎、豆瓣及微博的平面化社区地位。知乎像是一个阅读馆,所谓的精英在大讲特讲,众人试图反驳却没有相应的语言组织能力及数据获取整合手段,所以围观的越多,宣讲者的声音力度就越小,人们就开始窃窃私语,以私下的语言代替成熟的社区语言,这样必然走向社区的崩溃,宣讲者会被拉下来嘲讽戏弄,所以知乎不得不一方面保持严格的社区文化封闭性,一方面催生虚假故事的市场,外面包裹着高大上的知识标签,里面摆的却是故事会的趣味读物。

豆瓣类似一个咖啡馆,它带给人们浪漫的想象力和似乎足以沉浸的文化氛围,但这想象力总会被豆瓣用户主体的冷漠和不适宜的高傲打破,这让后进入者的社交空间变得尤其狭促,且其文化氛围成本过于高昂,没有文史哲领域专业的多年碎片化阅读,是很难在里面安稳的享受一杯情怀的咖啡的。所以,这个社区用户只能依赖于向商业化的电影做出文化符号的批判与评论来彰显自身的社区身份。这就如同在星巴克坐一整个下午的人,好像他是在回味咖啡的余香,其实只是为了蹭WiFi热点。

即刻似乎具有某种整合两者的趋向,它的资讯订阅、抓取和搬运很适合喜好不同平台、不同类别人群的沉浸需求,而这类需求不局限于资讯,仍可以向短视频乃至剧集代表的影音沉浸方向发展,但问题是这个APP没有有效的社交手段,只有交互,这一点与知乎及豆瓣类似,而没有社交空间的知乎、豆瓣就预示了这类走向产品的体量天花板。

因为一旦用户产生发展出社交需求,他们就必然要转向提供这类需求满足的微博、微信、QQ等平台,当用户的社区社交满足接近饱和时,他们就要变相减少产品的使用时间。另一问题是这个产品缺乏持续的原创性的趣味内容,而只能做搬运者,这对于一个想要做大的独立产品是潜在的威胁。其优点是对于用户的梳理分区,使得用户能够各自独立的进行个性化沉浸,而又同处于一个包容的公共空间。

所以如果这类产品能够把握其背后的用户逻辑,将自身定位为一个互联网界的餐饮、住宿一体化的酒店,那么,用户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互不干扰的进行自己的资讯进食,又可以具有类似空间或朋友圈的熟人资讯聚餐的分享空间,而住宿意味着熟人社交及陌生人社交的体系内满足而不必外化,那么产品的流量上限就不再局限于小众类的互联网用户或程序员用户,而真正的成为反向的取代微博或至少与之并肩的新型互联网社区。可以想见,一旦今日头条系列找到一款这样的成熟产品并纳入麾下,它可以立即打破用户圈子社交造成的非公共性及理顺混乱的用户层次,并获得成熟的社交流量,那么,今日头条正式跻身ATJ成为公认三大巨头的日子也将不再遥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