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导师”
什么是导师,帕尔默说,导师就是能唤醒我们的内心去认识真理。
智静老师回顾了郝院长带她们共读《教育的目的》的情景:昨天晚上,刚从苏州回来两天的郝晓东老师来到“相约星期一”读书会的现场,带领我们共读了《教育的目的》中关于教育节奏的部分。像之前很多次共读一样,郝老师以他清晰深刻而生动的解读让我和书友们再一次领略到了导师的魅力,这种魅力在哪里呢?
第一,导师本身有对知识的精确理解。同样是书本上的文字和内容,一遍通读过后,大部分人的大脑中是一片馄饨状态,像宇宙诞生之前,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导师不同,他不仅将5页的内容整理成六个关键词:智力发展的规律、必要优先原则、生命的周期、浪漫、精确、综合,还能在将一本书读薄的基础上,依托自己丰富的阅读经验和人生经验转化成听众熟悉的事实讲述出来,将书本知识与学习者之间建立起一座认知的桥梁,帮助学习者厘清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实现认知升级。比如:对于智力发展的规律,这个观念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究竟什么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显然没有人能清晰的表达出来,但郝老师却能从一节课的节奏入手,用具体的案例来解释一个儿童学习发生的过程是围绕浪漫精确综合展开的,并告知一个教师只有用交集点的问题激发学生本身对于知识的强烈兴趣,学生的学习才可能进入精确以至于抵达综合的道理。
知其然容易,知其所以然难。长时间以来,我们始终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上,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一节课,除了能对外在的一些现象进行评价,却没办法就其现象背后蕴含的底层逻辑进行分析。
因此,就人的发展而言,是离不开导师的,因为导师是一座桥梁,能帮助我们由此岸抵达彼岸。导师是一部百科全书,翻开来就能找到新的答案。就一个学习共同体而言,导师的力量更是核心要素,没有导师,同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在一起,只能就一些表面的众所周知的问题进行重复循环,学习始终处于浪漫阶段 ,不会进入精确阶段,而学习只有进入精确才能发生。所以说,如果一个学习共同体,没有导师,共同体的解体将是一件迟早要发生的事。
其次,导师很平和,不会给学习者带来恐惧与压抑。与相当一部分行政领导不同,学术导师没有架子,他所关注的领域不是学习者有没有好好学习的问题,不是表面上学习者身体呈现出的学习状态问题,而是应当如何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学习的问题,所以,昨天晚上郝老师在近两个小时的讲解中,始终围绕中小学老师熟悉的工作环境,从具体的课堂教学,教材内容,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内容讲起,不断唤醒学习者原有的经验,帮助学习者建立新旧认知间的联系。整个共读过程,所有学习者常常忘记郝老师的导师身份,忘记自我的存在,整个读书室里飘逸的是思想的因子与思考的情绪。伟大事物的不断被擦亮让所有人都进入了忘我的状态,就连一向容易疲惫的人也毫无倦意,每一个学习者就像原始部落的居民一样,围绕在知识的篝火旁翩翩舞蹈,充满了兴奋、激动与愉悦。
第三,导师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能让人洞悉过去,看见未来。每个人都是时空的,由昨天明天和今天组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却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至于如何抵达更是模糊,但是,导师不同,导师不仅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更重要的是导师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脉络异常清晰,不仅了解过去为什么那样,更知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还很明确抵达的途径。比如,郝老师在讲到教育中心问题时说,整个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知识中心、智慧中心、生命中心。目前我们提出了以儿童的生命为中心的教育,就是要求教育者能按照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尊重生命的态度,采取适合生命的教育,帮助生命实现成长的道理。不仅让在场的每一个学习者看清了社会大背景内蕴含着的一般规律,更了解了今天教师之所以需要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总之,一个导师对于我们而言,就像一轮太阳 ,总能将内心的阴霾清除,将黑暗驱逐。但是,这样的导师可遇而不可求,如果你没有一颗渴望成长的心,没有一个虚空的心,是很难在导师出现的时候与之相遇的。所以,在这个大雪节气来临的时候,我诚挚的邀请您,走向成长吧,阳气即将开始上升,生命就要萌芽,太阳已经挂在天上,您赶快醒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