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路上的上海腔调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12人
像鸡毛一样飞啊飞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几十万或者几万人口的小县城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的领跑下浓妆淡抹,气喘吁吁。每个城市的中心固然被几个商业地产大佬粘贴复制的一模一样,但稍有些历史的城市就还会遗留下一些文庙,鼓楼,钟楼之类的建筑或者建筑拆去后的地名。我理解的“地图炮”应该是对别人的城市了解不够深刻,仅凭印象中的概念对某一区域的人们的性格或生活进行估测的人们,于是我作为一个生活在北方的“地图炮”,将我对上海的认识进行一下描述。最早到上海是十几年前,像众多游客一样直奔外滩,外滩南侧的那些法式建筑映入一下即止。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外滩某艺术展览馆看了徐冰的“烟草印象”,那个展好像是徐冰刚成名不久的作品,虽然 不太能看懂,但这样的现代艺术对一个刚看世界的青年来说还是震撼。另外就是当时 在上海看了画展,莫奈,马奈的《日出印象》《草地上的午餐》居然都是原作,好象 还看到梵高的一两幅铅笔的小副,虽然当时只是隐隐知道这些牛人的名字。还好多年以后才知道自己看到了多么 牛逼的作品。
再到上海是世博会期间了,那时对上海的印象除了人山人海的各展馆就是毛主席在上海住的宾馆好厉害,铁路直接通进了宾馆院子里,当年他老人家坐过的火车现在还停在院子里。
再后来两次到上海好像都是光启路这一片的里弄里,对逼仄的巷子里纵横捭阖的电线和花花绿绿的衣服以及人们安然若素的生活印象深刻,表面上看这些里弄的人们与北京南城胡同里的人们生活应无二致。真实的情况也许写《繁花》的作者更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