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红楼梦》
《红楼梦》本名《石头记》,也名《风月宝鉴》。
先简释一下本书的几个名字:
《红楼梦》,一部能让人联想到“青楼”、风月等字眼,却用干净的笔触和语言描写了纯洁的宝黛爱情悲剧的一部小说的名字;《石头记》,说得更准些,明显就是“碑记”、“铭文”的别称,不为歌功颂德,只为教育警戒;《风月宝鉴》,说白了,便是《淫者丧钟》,亦“警世奇言”,以教人规范行为,悬崖勒马。
“青楼”,原本是富贵福地,后统称风月之乡。就如“小姐”,本是大家闺秀,现在却沦为泛指暗娼。曹雪芹处的时代所认为的“青楼”,就如现代所认为的“小姐”一样,已是污秽的代名词。故“青楼”于“红楼”而言,还是有贬义的。
小时候,见过“杜十娘”故事年画,扮演者是潘虹。从“迎春院名妓杜十娘”几个字,开始留意,渐解杜十娘所在的迎春院,就被称为“青楼”。而杜十娘十分想跳出这个“火海”从良,因为“妓”是一种下流龌龊的淫秽职业。又从别的故事中了解到从事此职业的“妓”们多是被“逼良为娼”才从事了这种职业,就象现代的地下暗娼,多数是被拐骗来干这事的。她们从屈辱反抗到无奈麻木再到干脆认命,最终有的变得厚颜无耻,与禽为伍,与兽言欢;有的反抗到底,或薄命而死,或卖艺不卖身以全名节。总之,“青楼”是个淫秽场所,亦为富足之地。从杜十娘“怒沉”的百宝箱也可知晓,此等女子虽精神空虚,但物质是多么“富有”!“青楼”如现在的一些地下会所一样,是“娼妓”集居之地,是个不正经、不干净的地方。古人称之为“花柳病”的性病,就是在这里肆虐蔓延的。比如淋病、梅毒等,如果古代有艾滋病,“青楼”必会使之如鱼得水,然后飞速助其将一个区域的人类灭绝,令一方黎民神秘消失!再想下去,思之极恐!顿觉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那时虽未读过《红楼梦》,却读过“红学家”的评论文章,跟着评论文章走,认为是一部讲述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的爱情悲剧小说。十分遗憾二人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的爱情如此纯洁、干净,但写他们的书,却起了一个让人一直联想到“青楼”的书名,叫《红楼梦》!我曾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这个名字里流淌着暧昧不清的东西。为什么不叫豪华楼、富贵楼或者白玉楼、翡翠楼呢?
当时已知《石头记》才是本书原名,虽然有点土气,但这个名儿给人的感觉却是敦厚、实诚,特别正经。所以我一直遗憾着名字被改的事儿。又想知道,“红楼”到底和“青楼”是意义相似的孪胞还是意思相对的对头?后来成年,读到了本书,才理清头绪。
一句话,“红楼”与“青楼”仅仅是阶级不同。
原来《红楼梦》是《石头记》这本书中描写贾宝玉躺在秦可卿的香床宝枕上梦游幻境时听到的唱曲儿的名字。因是在秦可卿卧室梦中听到的曲子,“红楼”自然是用来专门暗示秦可卿的淫荡作风的。而秦可卿的所作所为,还真不能和青楼比,因为相比青楼女子,她简直可以说是鹤立鸡群、“红”得发(指)紫。
“红楼梦”唱曲出现在她家是最合适不过了,因为她的身份不是个下贱的“青楼”女子,而是一个受众人捧仰的“宁府大奶奶”即贾府未来的掌门夫人,又是现任掌门的暗宠。一红一青,一个豪门,一个民间。多么一目了然?多么阶级分明?多么气势有派头?所以吓得作者暗讽之,也只敢把曲名“曲”写为“红楼”而不敢用“青楼”!
但拿暗示她的字眼去称呼全书,岂不是使全书女子皆变成了“红楼女子”?这样对全书中别的清白女子是否有失公平?那些清白女子能不能答应?尤其是“洁来洁去”的清高女孩林黛玉是否会气得脸黄唇白,喷血三升,扑地而绝?
虽然书中林妹妹的结局果然是吐血身亡,且死前纵火焚诗,证明真的气的不轻。但是,我对《红楼梦》这个书名仍难释然!认为拿专指淫首秦可卿的两个字命名全书有以偏概全之嫌!再一细想,因淫首这一粒老鼠屎完全可以坏了一锅汤,多好的菜都会被污染了。况那菜被老鼠屎一熏,也就不再是什么好菜了。就象尤三姐,不是得靠自刎才证明了清白?晴雯,不是也被诟病心地有问题才逐出大观园?连林妹妹都被贾母刻薄了几句加速早夭!可见,红楼不仅指“真红”的淫首,还指“被红”的无辜受牵连者。“真红”、“被红”皆“红”也!
话又说回来,《红楼梦》这个书名比起土里土气的《石头记》来,更容易被人接受,听起来暧昧、浪漫、神秘,还西方化,迎合了更多人的口味,尤其是西方人的审美。如果问西方人,《红楼梦》和《石头记》,哪个更适合做这部书的名字?他们一定会选《红楼梦》,他们可不管《红楼梦》三字暗示的是谁。
我更偏向于《石头记》这个名字。因为这个名字才是本书的“梗”。而《红楼梦》只是一个曲名儿,揭露秦可卿性质的曲名儿,乃是书中引线,这线头只能是秦可卿。
《风月宝鉴》,这个书名,是为了暗示读者反读此书。为了让读者刨出真相,还专门写了贾瑞这么个悲剧人物,希望暗示读者不步贾瑞后尘,用反读了解此书的警戒目的。正读,乃跟着书中情节,被书中美女美男迷得悲花黯月,肠断泣血,还无法自拔地效仿;反读,乃读后深究、反思,以书中人所犯错误为戒,懂得事前及早抽身,防患于未然!唯反读,才能悟到此书要传达的东西,才能起到对青少年的教育或警戒作用。
故我认为此书是《淫者警钟》,又是《照妖镜》。也可以是《青少年历险记》。
“人之初,性本善。”
哪个孩子生下来不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只因环境和经历不同,关键是家庭教育的差异,才变得千差万别,有善有恶。
书中那么多的少年男女相聚在一个藏污纳垢的贾府,焉能不惊险?他们的骄纵、矫情、心理问题、行为问题、悲剧结局,都拜这里的不健康环境而造就!
一个六七岁已读了《四书》的小神童女孩儿,本该象李清照一样成为一代巾帼诗词高手,来到这里,却被养育成一个“偷看《西厢》、葬花、焚诗、吐血、还泪”因以清白之身被诟病“有非分之想”而抑郁寿夭的女子。
本书中塑造的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看到美的一面时,不可忘了还有背面隐藏的假恶丑。这“假恶丑”,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