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史三国:六出祁山之空城计
「空城计」出自西晋·郭冲《条亮五事》,记载诸葛亮于当时所不为人知的五件异事。其中第三事即是空城之计……
参《郭冲三事》载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
但倘若对文中所载逐字分析,却有多处冲突之处……
首先,「阳平」指阳平关。依郭冲所言,「空城计」即发生于阳平关。
然则,若果真如此,则蜀汉危矣。
因参《诸葛亮传》载,建兴七年(229)春,亮遣将军陈式率军进攻魏之武都,阴平二郡。并派陈式督武兴,筑武兴城,即略阳。换言之,至建兴七年(229)止,蜀汉已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并将战线推至祁山一带。
而阳平关,属蜀之咽喉、汉中门户。
倘若司马懿兵临阳平关下,至少说明蜀汉西北边境全线沦陷。秦岭古道之祁山道、陈仓道已被曹魏截断。同时武都重镇「略阳」亦被曹魏所夺。
「略阳」可谓祁山、陈仓二道与嘉陵道之枢纽。东联汉中,南通川蜀,实为四通之襟喉。
倘若「略阳」被曹军所据,可无需理会汉中而直接挥军南下。并且直接切断汉中与川蜀之间关联。如此一来,蜀军无论粮草、抑或兵源供应,皆会出现运输困难之窘境。
而参正史载述,诸葛亮与司马懿唯有两次真正交锋:
其一、建兴九年(231),诸葛亮二出祁山,与司马懿对峙于祁山卤城;其二、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兵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关中五丈原。
换言之,司马懿在对阵诸葛亮时,皆处于被动防御状态。
又参《三国志·曹真传》载,‘魏太和四年(230),曹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即司马懿尝行军斜谷道,跟随曹真讨伐汉中。
但由于诸葛亮首伐中原时,赵云烧毁斜谷栈道百余里,故而司马懿半途而返,并未与诸葛亮有过交锋。且斜谷道位于汉中以北,而阳平关却在汉中以西。故司马懿绝不可能进行空间跳跃,出现于阳平关下与诸葛对峙。
总而言之,诸葛与司马首度交锋是在建兴九年(231)。
在此之前,司马懿尚镇守宛城。故无论从时间、抑或地域而言,《郭冲三事》所述,即不契合逻辑,亦不符合史实。即使空城计当真存在,亦只可能发生于西和县附近。
其次,参史籍载述,诸葛亮四次北伐皆身先士卒,亲身前线,从未坐镇后方。
而建兴五年(227),诸葛亮进驻汉中预备北伐时,即迁魏延为「凉州刺史」。可见,诸葛志在陇右。然《郭冲三事》却道「诸军并兵东下」,明显与诸葛的顶层策略冲突。
且「并兵东下」应指,秦岭古道东侧的傥骆、子午二道。
其中傥骆道,最早载于曹魏正始五年(244),曹爽率兵伐蜀。又据《魏略》所载,魏延尝献「子午奇袭」之策,但诸葛亮以为此计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平取陇右。
故诸葛又岂会主动派遣魏延独自领兵东下。
且即使魏延奇袭长安成功,蜀军或将面对曹魏两面夹击,其兵力恐捉襟见肘,骑虎难下,故「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之事绝不会发生。
最后,参《隋书·地理志》载曰,阳平关「极天下之至险」。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率兵十万,攻取阳平关,却久攻不下;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进兵汉中,亦被张郃阻挡在阳平关外之深山峡谷之中,可谓「汉中最险无如阳平」。
《郭冲三事》却曰:‘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
即对司马懿之兵临异常惶惧,恐不符合客观事实。如此天下之险关,又有万人坚守,司马懿破之维艰,诸葛又何需使那危险系数极高之空城计。且诸葛亮一生用兵唯谨慎,未用兵前,已先有退路。
如空城计这般绝地反生之策,绝不在诸葛亮之思考范畴。
而对于司马懿而言,《郭冲三事》曰,‘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
曹军本就攻城伐地而来,又是兵临关下。却是如此反应,则着实不合常理。司马懿虽见蜀军「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即使恐其有诈,亦可不入其门,正常攻城即可探知其虚实,又何故不发一兵而退。
历史之中多有类似空城计之成功案例,然内外条件皆有不同。而似郭冲所述,却是漏洞百出。
后世亦有「鸟尽弓藏」之说,即司马懿明知空城,却是心存顾虑。
然此观点的前提,即司马懿是曹魏唯一可抵诸葛之人,方才符合「鸟尽弓藏」之逻辑。然史实并非如此,青龙二年(234)诸葛故后,司马懿并未就此雪藏,抑或遭到迫害。
且诸葛之软肋世人皆知,蜀汉国力偏弱。持而不战,即可拖垮蜀军。
《三国志·明帝纪》即载,‘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只需持此方针,并非唯司马懿不可。
诸葛亮兵出陈仓道时,即是郝昭抵住了蜀汉之攻击,直至蜀军粮尽而退。
《三国演义》采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将空城计置于马谡失街亭之后,是对《郭冲三事》之加工。实际失街亭后,魏军并未对蜀军追击。
陈寿著《三国志》时,亦未采纳郭冲的《条亮五事》。
而裴松之做注时,则是将其一一驳斥。不过裴松之之辩,或据史实而言,或依情理而度,以推理否定了「条亮五事」的可靠性。
但却未有充足佐证,将其全盘否认……
唯「空城计」一事,无论从时间、地点,抑或诸葛本人而言,皆不足为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