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笔拙思||关于建设南宫文化中心的几点想法
按: 此文是当年关于《南宫市文化中心暨尚小云大剧院设计方案》的一些思考,如今南宫博物馆、文化馆、尚小云大剧院等一批文化设施已在南宫湖东岸魏然屹立,实现了南宫几届党委政府梦寐以求的愿望、南宫几十万父老乡亲的梦想,南宫市委市政府的宏大气魄可圈可点。
刘书记:
您好!
按照您的指示,我认真看了TJ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关于《南宫市文化中心暨尚小云大剧院方案设计》,看完之后非常激动。实事求是的讲,建设尚小云大剧院作为市人大、政协提案已不知几届,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次数也早已屈指难数。因此,说它是南宫几届党委政府梦寐以求的愿望、是南宫几十万父老乡亲朝思暮想的期盼,毫不为过。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南宫之所以能够在河北省第一批撤县建市,除了当时的经济优势外,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文化优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指出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因此建设南宫文化中心即十分必要,也十分急需,它上合党和国家政策,符合南宫的发展实际,下合民心民意。能为我市这一旷世工程增砖添瓦,贡献绵薄之力,实乃人生之幸,造化之福。现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谨供参考。
1.关于场馆建设。设计稿对设计理念作了如下四个方面的表述:
“南宫文化展示平台”、“京剧文化传承平台”、“文化活动交流平台”、“‘艺术+’商业平台”。
其中在“南宫文化展示平台”中是这样分析的,“尚小云纪念馆,南宫文化展馆和规划馆三馆合一,展示南宫文化,打造文化高地,吸引各方人流。”这里尽管“南宫文化展馆”和“文化馆”不是一个概念,但起码有博物馆职能的涵盖。由此是否可考虑直接打出“南宫博物馆”的牌子(我们与省市有协定,待我市建成博物馆有保管条件后,在省文物局寄存的那批后底阁出土佛造像,在邢台市文物寄存的那批普彤塔铜佛可运回收藏、展示,而迎请圣佛回家岂非一地之盛事?同时,除佛教文化外,我市还有红色文化、南宫姓氏文化、京剧文化、南宫体书法文化的展示)。另外,是否可以把图书馆建设一同考虑进去。关于图书馆,大约在2005年前后我们已向省市报了闭馆,一直未建。我想,这次若不考虑,建设图书馆可能就再没机会了,一方面另选他处不合适,另一方面文化事业的尴尬地位也决定了它的建设难度。而这又是省市文化考核的重要内容,我们又不得不重视。若以上构思能够实现,我市就可五馆合一,进行五馆同建了(当然五馆不一定安排在一个建筑物内)。这样,规划馆展示的是我市城市未来的发展愿景,博物馆体现的是我市历史文化及现代文化的发展高度和发展水平(有无博物馆本身就是有关地方文化水平的标志),文化馆、图书馆则代表了文化的普及程度,而尚小云纪念馆则从一个点上展示着我市著名乡贤的事迹。这样也就建起了平台,发挥了平台的作用。
2.关于仿古设计。南宫可谓“汉县明城”,即汉初设县,明初(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搬迁县城至今址,这是两大事件。所以仿古元素的设定,是否考虑仿汉或仿明两代,这样从历史意义、从事理解说上似乎更好讲通。扩建中的普彤寺仿汉代建筑风格,可能也是基于这一考虑的。
3. 关于白墙灰瓦马头墙的“中国传统民居”元素的借鉴。白墙灰瓦马头墙确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种风格,非常典雅,但那是徽派建筑风格,南宫湖东岸建设中的酒店就是这种风格,也非常不错。而用于河北省县市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否合适?若借鉴“中国传统民居”风格,是否以本土的燕赵民居风格作为参照系,请斟酌。
4.关于整体设计。本人对设计是门外汉,从鸟瞰看外观,总觉得零散不恢弘,是否有对苏州园林的参考,是否有造价的考虑,还不清楚。
邻水观景廊道,直直的建在湖西岸,不知建后效果如何。
有没有停车场、停车位的设计?
目前能想到的仅此而已,而且说的多为让人见笑的外行话,不妥之处请原谅。特此汇报,谨供参考。
张范津谨启
2017年7月17日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