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读后感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戈登·诺伊费尔德 2023-08-14

2024-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一月的她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看见,就是回应,对幼童来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第一部分 在关系中,孩子才能被看见

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孩子的依恋表现在:相信抚育者,相信她有能力照顾自己,可以与她亲近,建立某种联结。

在关系中,被看见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很多人只有在被看见的时候,才感受到存在感。

有利的关系必须具备:无条件的爱与接纳,一方对另一方有着养育的欲望,有为对方执并尽全力的能力,有为对方的成长 牺牲一切的意愿。

世界上最亲密的感情就是相知,这是一种经过了解之后依然喜欢、接纳、张开双臂拥抱彼此的感觉。

能赋予父母教养权威的不是教养技巧,而是亲子间的依恋关系。

我们的身份,我们对孩子的责任感,我们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都不足以让孩子模仿我们。孩子之所以想变成另一个人,想崇拜一个人,依靠的是依恋。

为我们的信任赋予价值的,正是孩子的上进心,而不是孩子的能力。

第二部分 不被看见的孩子,自我难以健全

“意志”指的是人知道自己要什么,继而克服重重阻碍直至其实现的能力。

所有利用孩子的喜好、厌恶和不完全感而让孩子屈服的手段,都是在给孩子施压。

不管是奖赏还是惩罚,本质都是一种控制。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

无力感是一种脆弱的情感,让人们可以面对力不能及的情况,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情。

深度的学习,会要求我们至少能从两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张开自己的双眼,而不是只用一只眼睛,狭隘、片面、肤浅地去看待一切。

融入社会 不是简单的合群或者和别人处得来,融入社会不光要融入别人,还要在融入的时候,保留自己的特性或个性。

孩子在与人交际的时候,首先必须守住自己,并且也能把别人看成独立的个体,孩子能清楚自己的想法,并珍视别人的想法,才能证明她能坚守自我,同时也懂得尊重别人。

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随便把一个人当真心朋友的,除非她对我们很体贴,认可我们的界限,尊重我们的个性。真正的朋友,会支持我们的发展和成长,这种友谊的基础,是互相尊重、保留个性。

自尊的特点是能够不受他人影响地进行自我评价。自尊的最大挑战是当别人不重视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重视自己;别人怀疑我们的时候,我们也相信自己;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接纳自己。

真正的自尊,不是因为我会做某件事,相反,真正的自尊应该是,不管我!能不能做某件事,我都是有价值的。

第三部分 看见孩子 看见自己

先强化关系,再管教。

孩子迟早会独立,但真正的独立每天捷径可走,通过独立的唯一道路,就是依赖。

在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尤为珍贵的就是无条件接受孩子的需求。我们不仅要看见孩子的需求,更要接纳孩子的需求。即时孩子让我们失望,违背我们的价值观,或者让我们恨得咬牙切齿,我们依然要通过语言或动作让孩子明白;我们更在意的是亲子关系,而不是她的行为或成绩。

判断一个人是否珍惜某件事,要看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对这件事的在乎程度。

当我们超越情绪去包容孩子,想方设法回到她们身边时,孩子收到的信息就是——我们把彼此的关系视为自己的头等大事。“我还是你妈妈,永远都是。我知道我生气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我不爱你了,有时候我也会忘掉这一点,但我心里,一直是爱你的,了。”

“关系先于引导”开的步伐要小一点,要有耐心,先赢得孩子的笑脸和赞同,再向孩子提出要求或命令。

想要保护好亲子关系,父母就要不断让孩子看到:发生矛盾不会影响亲子关系。

宇宙自有自己的秩序,只不过未必是我们期待的那种秩序。

第四部分 如何在数字时代守护我们的孩子

人类最基本、最主要的需求,是亲密关系。我们追求的是联系,自己在世界中的关系状态,而不是关于世界的真实消息。

所有的孩子,都是透过父母的反应来看见自己 根据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别人与自己的互动获得存在感。在积极回应和被看见的环境之下,孩子才有机会成长为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