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内心独白心灵之音

沐浴春风

2019-02-07  本文已影响14人  连荷花

1978改革开放距今已经四十年了,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祖国正在腾飞,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落后的弱国”了,这四十年的坚持,才换来今天的繁荣富强。

时代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从70年代到80年代,再从80年代到90年代,这四十年间中国人民的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皖北平原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那时,我家有奶奶、父母亲、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八口人,一家人住在三间小土屋里和一个用土坯围成的小院,三间土屋很小,八口人住的很拥挤,我和两个姐姐三个挤在一张小床上,当时还没有电灯,家里用的是煤油灯。

那时候,村里小路是泥土路,下雨时,道路泥泞,特别是晚上,没有路灯,到处漆黑一片。晚上有时和小伙伴们一起拿着手电筒,搬着小板凳去大队看露天电影,我和小伙伴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电影。

那时,我父亲在镇上邮电局上班,很少回家,母亲在家既要照顾奶奶,又要抚养我们姊妹五个,一家人的生活负担全压在母亲肩上了,家里的生活靠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和母亲挣的工分维持。

我小时候的衣服真的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年龄小的还得穿大的旧衣服,我是穿姐姐们的旧衣服长大的。

由于家里八口人就我母亲一人挣工分,我奶奶年纪大了不能干农活,而哥哥、两个姐、我和弟弟因为年龄小也不能到生产队里干农活,都不能挣工分,生产队分粮食是按照家里劳动力挣工分多少来分的,每年的年底,我父亲挣的工资都要拿出一部分交给生产队还透支。

村子里共有三十多户人家,除了菜地,大都是种小麦、红薯、玉米、黄豆。由于老家那边雨水少,生产队水田少,每年都要用机井里的水浇灌水稻,秋季收下的水稻除了上交公粮后就所剩无几了,村民也只能分到少的可怜的一点水稻。

每年的秋天,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把分到的红薯一筐筐地储藏到地窑里,红薯也就成为一家人的口粮,一直要吃到来年的开春。

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干饭、吃上白面馒头,平常每家每户长年累月都以红薯、玉米等粗粮为主食。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但是能吃饱,在我的记忆中,没有挨过饿,因为,我所在的村子里村民们都有菜园子,我家粮食不多时,有胡萝卜、白菜、芹菜等蔬菜充饥,有时也挖野菜充饥。

每年秋收后,播种好小麦,村民们比较清闲了,母亲就要为家里烧的柴火发愁了,父亲每个月发的那一点煤球根本不够烧饭炒菜的。母亲一有空就拉着板车到树林里捡树枝,捡树叶,到田地里捡玉米秸,捡黄豆根,我有时也和母亲一起去捡。

母亲听邻居说,火车站那里可以扫煤灰,母亲和邻居一起拉着板车去车站扫煤灰。有时,姐姐们、弟弟和我都缠着母亲,想和母亲一起去扫煤灰,母亲拗不过我们,就让我们一起去了。

那时候,我盼望着自己快长大,可是,还没有等我长大去挣工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分产到户。农民除了需要上缴的公粮外,对其余的农产品都有支配权,农民收入增加了,少部分的农户更跃升为万元户,农村出现了一番新景象。

从1979年我上小学时,我就有愿望了,我那时就盼望着:什么时候能过上好日子,白面馒头放馍筐里随我吃,可以经常吃上鸡鸭鱼肉,慢慢的这个愿望实现了。我家率先在村里种了大棚菜,经济收入增加了,家里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家盖了红砖的新瓦房和红砖的院墙,家里买了新家俱,家里也拉了电线,有电灯了,成为本村最早买14寸黑白电视机的农户,一到晚上,很多村民就早早地搬着板凳到我家等着看香港电视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

通过看电视新闻,我对外边的世界了解了一些,感觉外边的世界很精彩。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穿衣风格保守,颜色不多,款式单一,当时的人们大都是买布在裁缝店里量体裁衣。每逢过年,我们姊妹五个都有新衣服穿。我记得,母亲到百货店给我们姊妹五个买好布后,领着我们几个到裁缝店,裁缝师傅给我们量尺寸做新衣服。冬天的衣服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件拍全家福穿的花棉袄。夏天的衣服,印象最深的是母亲买布找裁缝给我做的那件西瓜红的确良长袖衣,款式挺好看,几颗白色纽扣也搭配的很好,袖口那里还有装饰的扣子。

我依然记得那天穿那件西瓜红的确良长袖衣去上学时,好多个女同学围过来摸我的衣服,夸我的新衣服好看,课间休息时,教我数学的女老师也走到我面前夸我新衣服好看,还问我谁给我买的新衣服,我说母亲买的布,找裁缝师傅做的。

现在,人们穿衣、穿鞋风格开放,衣服鞋子五颜六色,款式繁多,质量越来越好,人们对服装和鞋子的要求是时尚美。有品牌店、老年店、童装店、衣服、裤子、鞋子等专卖店。

我也是个追求美的人,经常到服装店和鞋子店买新衣服、新鞋子,夏天买连衣裙、体恤衫、旗袍等,冬天买毛呢大衣、毛衣,还有格子冬裙等,有时买皮鞋、皮靴、运动鞋等。

“民以食为天”,70、80年代时期还有部分人连温饱都没有得到解决。而现如今20、21世纪的人们吃饭并不满足于填饱肚子,而更多在于追求营养健康及舌尖上的享受,色香味俱全。很多地方都有酒楼餐馆,不仅有中国传统的鲁菜、川菜、湘菜、粤菜、浙菜、闽菜、苏菜、徽菜八大菜系,而且有菜香飘溢的地域美食,如:北京菜、东北菜、江西菜、湖北菜、陕西菜、天津菜、山西菜、河南菜、潮州菜、客家菜等佳肴。我是个大吃货,喜欢吃美食,现在经济条件好了,我经常和亲朋好友去品尝各地美食。此外,我还能吃到古典、唯美、浪漫的西餐。

以前,城市住房多为大杂居,小聚居,很多人家烧蜂窝煤,而如今,居民住的是一栋栋高楼大厦,使用的是液化气和管道天然气。二十多年前,我在广州安家定居了,那时还烧蜂窝煤,住平房,现在居住在十一楼的电梯房,烧的是管道天然气。夜晚,我欣赏着这座美丽的南国城市璀璨的霓虹灯,很惬意。

而农村住房从以往的土墙屋升级为水泥红砖房,小别墅也越来越多,泥泞的乡间小路也变成了宽阔的公路,道路两边都安上了路灯,我老家那里也不再为烧柴发愁了,都用上了液化气,很多村子也用上了自来水,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了,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

改革开放之初,火车最高时速只有100公里,绿皮火车上面环境卫生条件较差,没有空调,没有移动电源,没有无线网络。我以前回老家要坐三十多小时的火车,而如今,坐高铁八九小时就可以到家了。

以前城市公交较少,农村人出行极为不便。而经过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今天,中国自主研制的和谐号和复兴号高铁列车最高时速已到达350公里;城市满街的出租车和各式各样现代化的轿车、四通八达的公交路线、宽敞的马路,在人口密集繁华的城市有地铁,此外,共享单车、滴滴打车也方便了人民的出行。很多城市之间、农村都有长途汽车客运站,城市和农村很多家庭都买了小汽车,为家庭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人民生活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体现在广大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上 。

四十年间,通讯工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体现出了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上世纪70、80年代,人们的主要通讯工具还是书信和电报,这几乎是那个年代普通百姓之间远距离情感交流的唯一方式。我读大学时,经常通过写信给父母亲和同学联系,增进情感交流。

90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家庭固定电话开始在普通百姓家庭普及,我家安装了电话,经常和亲朋好友打电话联系。进入21世纪,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城乡,我家也安装了宽带网络,我经常通过QQ、微信语音聊天、视频通话,和亲朋好友进行情感交流。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3D、各大影院、国产片、好莱坞大片等各种影视作品应接不暇,我家的黑白电视机也早已换成了液晶电视,很多家庭都有液晶电视,有的配有家庭影院,也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网上购物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前几年,我小孩课余时间就喜欢上了网购,他经常在网上给我买吃的东西、买日常用品。

在小孩的指导下,我也成为了一名网购达人。家里的日常用品大都是从网上买来的,大件的如:空调、冰箱、电脑、沙发、电扇、饮水机等,小件的如手机、被单、衣服、鞋子、油盐酱醋等我都是在网上买,青菜水果也在网上买。买东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让我的生活便捷,省时省钱省力。

我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毕业以后当老师。1996年6月,我从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分配到广州市当老师,我心中充满自豪,因为我已经实现了我儿时“长大后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梦想,我带着憧憬和激情走进了体育课堂,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了,我很高兴。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我从一个懵懵懂懂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成长为如今快过半百的中年妇女,我对美好生活一直都在向往着,我发现我的很多愿望都一个一个实现了,我觉得我生活在当今的中国,我感觉很幸福。

我们这代人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大的,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变迁、蓬勃发展。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不止改变了我一家的生活状况,而是惠及了全国亿万个家庭。

改革开放的曙光已经照亮了华夏大地,我们这代人也快到了“知天命”之年,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