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馀与张籍的赠、答诗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37202/5a12ee965bd952ca.jpg)
唐朝的选人用人制度比较特别,有一定文化基础并有一定能力的人,想在社会上站住脚,或者想得到朝廷的认可,需要“傍大官”“拜码头”,需要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进行引荐。
一些士人常常以夫妻感情或者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这是自《楚辞》开始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如何入了一些“名人”“高人”“大人”的法眼?往往采取写文章的方式展露才华,赢得那些“名人”“高人”“大人”的信任、认可和赏识,推荐给朝廷,方可做官飞黄腾达。
想必满脑子里都是好事的朱庆馀也是这样吧,他写了一篇《闺意献张水部》的诗,又叫《近试上张水部》,向名人张籍行卷,以希求其赞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唐宋八大家里的韩愈齐名。朱庆馀平日里向张籍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他还是没有底,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因此,以新娘子比喻自己,以新郎比喻张籍,以公婆比喻主考官,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文:“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俗。当时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闹洞房,第二天清早新娘子才能拜见公婆。朱庆馀满脑子里都是洞房花烛夜和金榜题名时,因为当时唐朝的女子非常重视眉妆,就像现在的女孩子也喜欢美妆一样,公婆对新娘子的认可非常重要,所以刚娶的新娘子“拜舅姑”之前要“画眉”,无论是鸳鸯眉、小山眉、五岳眉、还是垂珠眉,根据个人的脸盘精细描眉,深浅入时为宜。
洞房花烛夜过后的清晨,新娘子“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一个“低声”展示出新娘子的羞涩之美,一个“深浅”展示出新娘子的娇柔之美,一声“入时无”,展示出新娘子的撒娇可爱和风情万种,就像女孩画好了眉,依偎在夫婿跟前,一声声娇言软语问:“你是喜欢我?还是喜欢我?还是喜欢我?”
“入时无”是全诗的灵魂,是“题眼”,分明是在问张籍张大人:“我写的文章到底怎么样?是好,还是不好,您给个话啊?”朱庆馀的那种“试问老人家”的心情,大概大家都能理解。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关系到自己的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所特有的那种期待、不安和盼望,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和女儿出嫁一样,都是头等的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好的前途,反之,就会蹬蹭一辈子。就像一个新婚女子嫁到夫婿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会不好过。像焦仲卿很喜欢刘兰芝,但焦母不容,两个人只有“孔雀东南飞”。像陆游深爱着唐婉,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两个人也只能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想到了苏轼知任徐州时,在城东石潭求雨谢雨后,他一连气写了五首《浣溪沙》,“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他的“试问野人家”,这一“试”是对老百姓的敬畏,是官人树立以民为本的群众观念体现。
不论是朱庆馀的试问老人家,还是苏东坡的试问野人家,无论对上面的领导还是对下面的百姓,无论唐朝还是宋朝,都体现那时士子佳人的才华和情怀,体现那时的政治生态环境。
十分有趣的是,朱庆馀给张籍写了这首探问式的诗文后,张籍将朱庆馀比喻为越女,出于镜心,写了一首《酬朱庆馀》明确地回应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大官人张水部是何等名人,朱庆馀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籍的答诗也用比体写成。在这首诗中,张籍将朱庆馀比喻成一位采菱的姑娘,相貌俊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暗示他文笔那么优秀,成绩那么好,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害怕。
两首诗比较,“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朱庆馀的赠诗写得好,张籍的答诗回得妙,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千百年来,诗坛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