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暴力的胁迫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古人向来讲究气节和意志。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先义后利”的思想,认为人的“义”比人的生命还要重要,关键时刻要舍生而取义。为了培养气节和意志,他还主张“养浩然之气”。对于具有崇高气节和坚强意志的人,则被他称为大丈夫。而对于何谓大丈夫,孟子与景春还曾有争论。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二人一发怒,诸侯们就会非常害怕。而他们安居家中时,天下就会太平无事。难道他们不能称为大丈夫吗?”公孙衍和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精通纵横之术,奔走于各国之间,对诸侯关系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各国的和战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态度。所以,景春才会将他们推崇为大丈夫。
但是孟子并不同意景春的看法,他说:“这算什么大丈夫啊?难道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就会训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也会训导她,把她送到门口,告诫她一定要顺从丈夫。把顺从当成正理,是女子遵循的道理。无论公孙衍、张仪二人的成就有多大,还不都是靠着诸侯们的力量吗?在诸侯面前,他们也不过是顺从的女子罢了,哪能算得上是大丈夫呢?真正的大丈夫,把‘仁’作为自己最宽广的住宅,把‘礼’当作自己站立的位置,把‘义’作为自己行走的道路。如果自己的理想能够实现,就和人民一道去实现它;如果理想不能实现,也要独自坚持。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穷与卑贱不能使其改变节操,暴力的胁迫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为“大丈夫”制定的标准,并不是个人的成就和功业,而是气节与意志,唯有那些具有崇高气节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被称为大丈夫。孟子的名言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成为历代仁人志士的座右铭。正是持有这样的信念,他们才不为富贵和贫贱所束缚,也不为强力所屈服,为后人留下了无数佳话,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生活在新朝与东汉交替时期的严子陵就是一个不为富贵所动的人。严子陵性格耿直,少年时代就刻苦好学,因而博学多才。但是他只是对读书感兴趣,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把读书作为晋身之阶。他的同窗好友中,有一位就是后来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两人同窗共学,谈古论今,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后来,王莽篡汉,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乱,严子陵隐居山野。而刘秀则起兵称雄,统一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做上了皇帝,是为光武帝。刘秀做皇帝后,又忆起了昔日的同窗好友严子陵,觉得他既有贤能又与自己友谊深厚,便想让他出来为自己效力。为了寻找已经隐居的严子陵,刘秀派人四处寻访。有人发现了在湖边垂钓的严子陵,光武帝便急忙派遣使者,用华丽的马车去接他。然而接连三次,都被严子陵拒绝了。光武帝没办法,便亲自到他的住处去请。谁知严子陵竟然躺在床上,假装睡大觉。光武帝走到床边,抚摸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为什么不肯帮我治理天下呢?”听到光武帝说话,严子陵忽然翻身坐起,答道:“上古之时的尧帝,是有德有能的帝王,然而巢父那样的隐士还是不愿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又何苦逼我踏上仕途呢?”光武帝听了之后接连摇头叹气,说:“子陵,难道我真的不能说服你吗?”
然而,光武帝并没有死心,仍然强行把他接到洛阳,还把他安置在富丽堂皇的宅院里。严子陵却坚决不与朝廷显贵往来,甚至对光武帝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对他也无可奈何。
有一天,光武帝把他请进宫中,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子陵谈古论今,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两人促膝而谈,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就留他同床而眠。严子陵也不推辞,躺在御床上就沉沉而睡。到了半夜,严子陵竟把一条腿搭到光武帝身上。光武帝不愿惊动他,一直不敢翻身,竟然一夜没有睡好。
严子陵越是推让,光武帝就越发钦佩他的人品和才学,给他安排了谏议大夫的要职。然而严子陵志在归隐,一直不肯就任,最后竟然不辞而别,返回老家余姚隐居。又过了十多年,光武帝再次派人来请严子陵做官。为了躲避征召,他干脆带着家人,迁居到偏僻的富春江边,以种田、钓鱼为生。此后,严子陵一直隐居不出,直至80岁终老。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在什么社会,功名利禄的吸引力都是非常大的。古人又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那些醉心于功名者,莫不奔走请托,以求幸进。有人为求取功名,甚至不择手段。而严子陵不仅才学甚高,还与光武帝有故旧之谊。只要他点头一诺,一生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自然不在话下。然而,他对这大好的机会不感兴趣,一心只想隐居泉林,终老田野,始终不为富贵所诱。与严子陵的高蹈不仕相比,那些幸进之徒真是有云泥之判。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严子陵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就十分仰慕他的为人,并特意为他造了祠堂,还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直为后世传颂。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者,莫过于此。
一个人如果能够安于贫贱,不为富贵所诱,便是高洁之士。而那些虽然地位卑微,却仍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以位卑而自贱的人,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优伶在古代的地位十分低下,一直被统治者视为贱类,与娼妓并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本职只是登台演戏,取悦于众人。然而,卑贱的出身并没有磨灭他们的意志,尽管他们不像士大夫那样自诩以天下为己任,却也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国事的关注与谏言。《国语》有云:“瞍赋,目蒙诵,百工谏。”意思就是说,乐师和盲人都诵读具有讽谏意味的诗歌,各类工匠也纷纷向国家进谏。由此也就形成了优伶借助于舞台批评时政的传统。
宋代的优伶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南宋人洪迈的《夷坚志》说:“俳优侏儒,周技之下且贱者。然亦能因戏语而箴讽时政,有合于古目蒙诵工谏之义,世目为杂剧者是已。”据统计,两宋时期至少有13位宰相被伶人讥讽过。尤其是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等权相,被讽刺的最多。
宋徽宗时,宰相蔡京借变法之名增加税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有伶人在演滑稽戏时,讥讽所谓的变法让“百姓一般受无量苦”,宋徽宗听后,也没有怪罪,反而“为恻然长思”。
南宋初期,秦桧专权。有一年省试,秦桧的儿子秦熺、侄儿秦昌时、秦昌龄同时被录用。按照常理推断的话,一门三人同时中榜,在难如登天的科举考试中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显然是秦桧徇私舞弊的结果,朝野上下虽然对此事深为不满,但慑于秦桧的权势,却敢怒不敢言。反倒是身份卑微的伶人出来说了公道话。有一天,两个伶人在演戏时,其中一个说:“你说今年的主考官会是谁呢?”另一个回答说:“一定是彭越(西汉时期的名将)。”“胡说八道!彭越已经死了一千多年,如何来得?”“因为上次省试是韩信主考,由此可以推知今年是彭越主考。”“胡说!胡说!”“上年若不是韩信主考,如何取得他三秦?”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手下大将,曾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助刘邦收取了关中三秦地区。优伶所说的“三秦”是指中榜的三名秦氏子弟,恰好与历史上的三秦地区成双关之意,显然是在讽刺秦桧徇私舞弊。
后来,高宗赐给秦桧一座新的宅第,秦桧便请伶人来演戏庆祝。戏台上,一个伶人抓住秦桧主张求和、只图苟安的心态,讥讽他“尔但坐太师交椅,请取银绢例物”,却把迎回“二圣”(指被金军掳走的北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的事儿忘了。秦桧听了,又羞又愤。
优伶们出身卑贱,而且父子相传,世袭其业,祖祖辈辈都无法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是社会的弃儿。然而,他们却也能用独特的方式为国家作出相应的贡献,孟子所说“贫贱不能移”,此之谓也!
不求富贵只是失去了身外之物,地位卑贱似乎也没有性命之忧。所以,能够经受住富贵与贫贱的考验,还是相对容易的。而在生死面前,仍能保持气节,就不那么容易了。所以,自古以来,宁死而不屈的忠贞之士,只是人群中的极少数。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他们的事迹显得弥足珍贵。
明末的袁继咸就是一个不为威武所屈的人。他出身穷苦,却聪明好学,少有大志。12岁那年,他就写下了“血胜生来浑不改,寸丹留与报君知”的诗句。他那忠诚与坚贞的高洁品质,跃然纸上。后来,他考中进士,人仕为官,历任多职。他为人刚直、不畏权势,对于权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贤,也从不退让,因而深孚众望、名闻朝野。
1644年3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不久之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朝的残余力量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立起南明政权。此时,袁继咸正驻节九江,总督江西等省的军务。1645年,南明内部出现严重内讧,驻守武昌的左良玉率军东下,以诛除奸臣马士英为名,向江南进军。左良玉与袁继咸素来友善,劝他一同参加行动。袁继咸认为大敌当前,不应再起内讧,并痛陈利害、晓以大义,劝左良玉罢兵。左良玉虽然不同意罢兵,但也答应约束诸将,不得入九江劫掠。然而,当夜间左良玉暴病身亡,他的儿子左梦庚劫持袁继咸后向清军投降。
为了招降袁继咸,清军对他优礼有加,设宴招待。而袁继咸已经下定了以死报国的决心,决不接受清军的款待。他谎称自己吃素,始终不肯吃清军的酒肉。清军又提出优厚条件,只要他愿意帮助招抚江西等地的抗清武装,就委以总督的要职,袁继咸断然拒绝。此后,他又企图在船上自杀殉国,因被人发现而没有成功。
清军劝降不成,只好将他押解至北京。途中路过南京时,袁继咸对着南京的宫殿和明太祖的陵墓放声痛哭。在路上,他赋诗言志:“衰年哀二老,一死酬至尊。从容文山节,谁招燕市魂。”在路上,他还企图绝食而死,但是也没有成功。
袁继成被押至北京后,清廷仍不断以高官厚禄诱他投降。此时,袁继咸以前的一些门生已经降清,他们也都跪在他的面前,痛哭着劝他投降。袁继咸始终不为所动,一概严词拒绝。他一直穿戴明朝的衣冠,不肯朝见清朝皇帝。被囚禁期间,他一边读书,一边写作,还仿效文天祥的《正气歌》作《正性吟》,以明其志。
经过一年的关押之后,清廷仍没能使袁继咸屈服,便想杀害他。1646年6月,清廷又做了最后一次劝说,让袁继咸在生与死之间作出最后的选择。袁继咸初衷不改,决心以身殉国,最终被杀害。
明清鼎革之际,明臣降清者不计其数。有的人甚至是先仕于明朝,明亡时降李自成,李自成败亡时又降清,一生经历三主。而袁继咸却能始终做到忠贞不贰,即使是受到生命威胁,仍不为所动。袁继咸虽然身死,但他威武不屈的精神却与世长存,就连他的敌人也为他的气节所折服。袁继成死去一百多年之后,为了表彰他的忠贞之心,乾隆皇帝赐予他“忠毅”的谥号。
当今社会,稳定而繁荣,我们已经无须像古人那样面对极端条件了。但领导干部毕竟是权力的执掌者,有的还身处高位,这就难免会受到富贵的诱惑,也有可能会面临贫贱的威胁,在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遭到暴力的胁迫。所以,当今的领导干部们也要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优良品质,唯其如此,才能不为身名所累,不负人民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