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青

2024-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书生已老

这个词,在农村经常听到,住在城里的人可能不理解。“赶青”,追赶青色吗?错啦,不是这个意思。“赶”这里是看守,不让人来偷拿;“青”是吃青,指春天蚕豆可以摘来吃的时候,秋天包谷棒子就要成熟的时候。连起来解释,赶青就是看收庄稼。谁来看守?人来看守,不可能由狗来看守。这个职业,或者说这份工作是季节性的,过了季节,就不需要赶青了。

春节一过,气温高起来。蚕豆花开,一田坝粉绿粉绿的。正月完了,豆花谢了,豆荚结出,一天天饱满起来。天空中白云飘过,鸽哨在蓝天下来来回回地唱响。生产队派人赶青了,派谁做这件事?队长在心里反复掂量。首先脚力要好,能走,赶青需要不停地走路,队上田块全要巡逻到。其次身材要高大,路遇小偷小摸,一声呵斥,能镇得住;最后是要处以公心,像包青天办事那样,铁面无私。是陌生人也好,自己的亲戚朋友也好,抓到偷摘的,送到村上去,按村规民约处理,该教育的教育,该罚款的罚款。

赶青人的标配是,一个蓑衣,弯曲成大虾形状,挎在肩膀上,一把亮闪闪的镰刀随时提在手里,篾帽戴在头上。腿走酸了,蓑衣放下,铺在田埂子上,休息休息。镰刀不是真的用来砍杀贼盗,而是起威慑作用。有这个武器在手和没这个武器在手,站在贼人面前,完全两样。篾帽戴着,下雨了遮雨,不下雨就遮太阳。流汗了,还可以摘下来当做扇子扇风凉快。

干这份活,得有配套措施跟上。如果是赶蚕豆的青,窝棚可以搭建在河沿上。这里视野开阔,赶青人既可走四方,也可看四方;如果是赶包谷的青,窝棚要搭在山峦上,居高临下,放牛的娃,打猪草的嫂,他们来往有些什么动作,一眼就看到。搭建窝棚,并不费事,几根竹竿扛去,在地上插下,弯成一个拱形,草席盖在上面,一个暂时使用的住宅就造成了。赶青人员巡视累了,就来窝棚里歇歇脚,吸锅烟。

窝棚里要备几样东西。一样是稻草铺成的床铺,白天,一个人赶青,夜晚队长会派个社员来,和赶青人作伴,睡在一起。要是偷盗的来,有个伴挨着出去追赶,胆子大许多。穷困年月,饥寒起盗意,这样的事经常发生。一次,有人趁着月色来偷青蚕豆,看守的张三哥和小明打着手电赶过去,那人背着半篮子蚕豆逃跑,后面的人提着镰刀追赶。偷豆贼一脚踩空,跌到水沟里去,结果被逮住,送到值夜民兵那里去,人是邻村的。

还要放口锅在窝棚里。由于体力消耗大,赶青人员在午餐和晚餐之间,需要吃点东西。那时可不像现在,水果糕点不愁,再不济,厨房里米饭面条有的是,想吃就吃,管饱。赶青的日子,青黄不接,家里可吃的东西极为有限。鉴于这样情况,生产队给赶青人特殊政策,你可以吃,看守蚕豆就焖了蚕豆吃,看守包谷就烧烤包谷吃。白天里可以吃晌午,夜晚可以吃宵夜。只要是吃进肚子里,不准带回家。夜晚被队长派去陪伴赶青的社员,既可以吃加餐,又有工分,很划算的。

春天赶青,风大,走在田野上,埂子路,窄得像条带子,需要步步踩实,不然会被风吹下田去。停下不走,那是不允许的。路过豆田的人,看见赶青的来了,虽然泛起偷摘意思,但也会自己打压下去。有人啊,人家守着,别找麻烦。倘若长时间你不走动,长在路旁的蚕豆,大人下去摘一兜带走,小娃下田扯些拿回去。一天两天不觉得,时间长了,小账大算,一块田的蚕豆被偷个光,一片田的蚕豆就被偷完了。人们眼巴巴盼望着蚕豆麦子收上来,吃顿饱饭的希望就会落空。派人出来赶青,目的很明确,不要让辛苦到嘴边的食物还被贼人偷跑了。通常地,夜晚出来作案的人极为少数,睡个囫囵觉是可以的,只是心里得有提防,睡精灵些就行了。张三哥赶青的时候,平日他喜欢罾鱼,把网带去,到了夜晚,网撒进河。天亮了,起网,运气好的时候,可网到二三千克小鱼,一家人改善生活。即使运气不好,也会多少得到一些。

秋天赶青比春天赶青艰难许多。就要收获了,天总是不照看,老是下雨。又不像夏天,雨虽然爆烈,一场过后,天就晴朗起来,该干啥农活还干啥农活。秋天不同,云和雨缠绵,雨和云缠绵,云雨就像一对情侣,难舍难分。下三五天,甚至是十天半月,常有的事情。天大由天,等不得你还是要等。山坡上的包谷地被绵绵细雨滋润,吸收不了,浸出来,到处汩汩流淌。俗话说:“地脉水发了”。秋雨下到地脉水发,赶青人在地头巡逻,不能穿鞋,只能打赤脚。如果穿了,哪怕雨鞋,红泥巴黏稠,会粘在鞋底上,形成厚实的一层。原来重一千克的鞋,会变成五千克,六七千克,走过去,像戴着脚镣一样。一天路走下来,雨水打湿衣裳裤子事小,脚被草叶划破,被秸秆戳伤,疼。做泥鳅就不能怕泥巴捂眼睛,做赶青的人就不能惧怕走泥泞山路。只盼望着,秋雨不下了,这份工作快点结束。

改革开放,实行生产责任制,各家各户耕管,农民逐渐富起来。丰衣足食,赶青的事情也就没有了。因为不需要,因为没有人再去偷个青蚕豆、青包谷,做那丢脸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