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读书笔记每天写1000字

读书笔记Ⅱ《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114人  我超可爱呢

文/四营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一、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摘录:

1.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2.总而言之,所有喂过猪的知青都喜欢它,喜欢它特立独行的派头儿,还说它活的潇洒。但老乡们就不这么浪漫,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们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重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的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

3.这就使我陷入了内心的矛盾:按照我和它的交情,我该舞起两把杀猪刀冲出去,和它并肩作战,但我又觉得这样做太过惊世骇-毕竟它是只猪啊;还有一个理由,我不敢对抗领导,我怀疑这才是问题之所在。

4.我自己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的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读后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太有趣了。但是仔细的思量后会发现,比有趣更贴切的形容是,太现实了。

很短的文章,主要写猪,一只不屈服于命运的猪。同样一只猪,知青喜欢它,小波叔也喜欢它。但是,农民不喜欢它,领导也不喜欢它。

我想,这只猪和当时的知青有着同样的一个处境,生活被人被社会环境所设置。而大多数的人,或者像农民一样,已经麻木已经甘于这种被设置的生活。或者像知青们一样,想要突破,想要特立独行,却受着种种限制而不能。

所以认命的农民讨厌这只打破常规打破他们认知的猪,知青们喜欢并且羡慕这只活的洒脱的猪。

而领导,则是那个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王小波呢?大概正是那个时代那只特立独行的猪。

其实我们多多少少都是那个被设置的人,也许多多少少也是那个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距离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我们还差了一些些的勇气,和一点点的能量。

二、我为什么要写作

摘录

1.我写的东西一点也不热门,不但挣不了钱,有时候还要倒贴一些。

2.父亲不让我们学文学,理由显而易见。在我们成长的年代里,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风关了监狱,王实味被枪毙了。以前还有金圣叹砍脑壳等等实例。

3.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学一种外行人弄不懂而又是有功世道的专业,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我父亲一生坎坷,这样的安排在他看来最自然不过。

4.尽管如此,我身上总有一股要写小说的危险情绪。插队的时候,我遇上一个很坏的家伙(他还是我们的领导,属于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少数坏干部之列。),我就编了一个故事,描写他从尾骨开始一寸一寸变成了一头驴,并且把它写了出来,以泄心头之恨。后来读了一些书,发展卡夫卡也写了个类似的故事,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5.我没有孩子,也不准备要。作为中国人,我是个极少见的现象。但是人有一张脸,书有一张皮,别人都去挣钱,自己却在干可疑的勾当,脸面上也过不去。

6.到现在为止,我写了八本小说,也出了几本书,但是大家没怎么看到。除此之外我还常收到谩骂式的退稿信,这时候我总善意的书去想:写信的人准是在领导那里挨了骂,找我撒气。提起王小波,大家准会想到宋朝在四川拉杆子的那一位,想不到我身上。

7.当然,如果硬要我用一句话直截了当的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情。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吧,

读后感

写作很虚,成名之前,大多数人眼里,可能算是不务正业吧。其实在我眼里也是,先谋生才能谈理想。

王小波真的很有趣啊,他从不掩饰自己。有一说一,很坦然,也很幽默。卡夫卡当初写变色龙的时候不是也想通过隐喻揭示社会现象么?这样看,王小波把那个很坏的领导编成一直驴也合情合理啊,毕竟有些事情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来的。

三、小说的艺术

摘录

1.我自己对读小说有一种真正的爱好,这种爱好不可能由阅读其他类型的作品所满足。我自己也写小说,写的好时得到的乐趣绝非任何其他的快乐可以替代。这就是说,我对小说有种真正的爱好。

2.读完了能明白则好,不明白也就无法可想了,可以去试试别的东西。千万别听别人讲道理,越听越糊涂。

四、摆脱童稚状态

人有很多种兴趣,性只是其中一种,色情品又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几乎没有人会把性当做自己主要的生活兴趣,把色情品当做自己主要生活兴趣的人就更少见了。

五、李银河的《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

摘录

1.除了生育,在村子里还有很多个人做不了主的事,比方说,红白喜事。这些事要花很多的钱,搞得当事人痛苦不堪,但又不能不按照规矩办。也许你乐意用传统、风俗来解释这种现象,但你解释不了人们为什么要坚持痛苦的传统,除非你说大家都是受虐狂,实际又远远不是这样——有好日子谁不想过?村落文化是一种强制的力量,个人意志不是他的对手。

2.假设婚丧嫁娶、生育不生育都是个人决策,那么就要有个依据——追求个人的快乐或者幸福。在村庄里,这种想法不太流行,流行的是办什么事情都有让大家说好,让大家都羡慕。这是另一个价值体系。

3.不管怎么说,自己觉得好和别人说你好毕竟是两回事,不是一回事。村落中人把后者看的极重,实在是出于不得已。最重要的是,不能认为,对他们来说前一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4.李银河把村落文化看做一种消极力量,是因为这种文化中人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到眼前这个自然村里,把宝贵的财力全部都用在了婚丧嫁娶这样一些事上,生活的意义变成了博取村里人的嫉妒、喝彩,缺少改善生活的动力。这个文化里,人际关系的分量太大,把个人挤没了。

读后感

生活在村里,每次被迫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去参加那些红白喜事,就会想很多问题。

那时候我想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非要花费份子钱还要请假去并不相熟的人家吃那一顿饭;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那么多好吃的都集中在两天吃,平常吃的清汤寡水的;想不明白,为死人办丧事为什么活人要这么折腾?想不明白,结婚为什么要遵从那么多没有意义繁文礼节,不应该是两个人的事情么?

长大了吧,才发现,有些东西真的不是凭借个人意志可以抗衡的。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努力去抗衡,越强大越自由。

六、有关同性恋的问题

摘录

1.一个人的成长大体受到三种力量的左右:他父母的意愿,他的际遇,他本人的意愿。而一个人成为同性恋不是因为父母的意愿,也不是他自己的决定,而是一种际遇。就算这是遗传决定的,一个人带有何种遗传因子,对他自己也是一种际遇吧。既然这不由他本人决定,同性恋就不是一种道德或者思想问题。

2.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性别之分,贤愚之分,还有同性恋和异性恋之分,这都是自然的现象。把属于自然现象叫做“丑恶”,不是一种郑重的态度。这段话的意思说白了就是这样的:有些事原本就是某个样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一个现象是否丑恶,应当由它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它是针对什么人来决定。

七.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

摘录

1.假定有个人爱一个同性,那个人又爱他;那么此二人发生性关系,简直就是不可避免的。不可避免,又不伤害别人的事情,谈不上不道德。有些同性伴侣也会有很深,很长久的关系。假如他们想要做爱的话,我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反对他们。我总觉得长期,固定,有感情的性关系应该得到尊重。

2.有些人渴慕异性,有些人渴慕同性,但大家对爱情的态度是一样的,歧视和嘲笑是十分没有道理的。

读后感

我身边就有同性恋,一个很帅气也很仗义的女生。从我五年前认识她,她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女生,而且对她们很好,非常好。

作为朋友,我明白其实她身上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但是她很勇敢,从来不遮掩,不逃避,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性别取向不一样而已,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爱,都应该被尊重。

八、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摘录

结果是我家的浴室的墙就此变成了麻子,成了感情和权威的牺牲品。过些时候,遇到已的大舅子,才知道他家卫生间也是水泥墙上面也有很多坑,也是用钉子钉出来的;他不愿意毁坏自己的墙,但更不愿意伤害老太太的感情。

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的根基,我愿选择实事求是。

九、《黄金时代》

摘录

1.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会成为人性的障碍。

2.我们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

3.我以为自己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的尽量好看,而不应该在作品里夹杂刻意的说教。我的写作态度是写一些作品给读小说的人看,而不是去教诲不良青年。

4.人在写作时,总是孤身一人。作品实际上是个人的独白,是一些发出的信。我觉得自己太缺少与人交流的机会——我相信,这是写严肃文学的人的共同体会。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自己,还有比尔,除了身边的人,还有全人类。写作的意义,就在于与人交流。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在写。

十、谦卑学习班

摘录

1.根据我的经验,从不正经的书里也能得到收益。

2.中国人常有人不惜一切代价,冒着被踩死的风险,挤进体育馆一类的地方,去见见大名人,在里面涕泪横流,出来又觉得上当。这道理是这样的:用不着花更多的钱,受很多的罪,跑好远的路,洗耳恭听别人说:你是傻叉。自己知道就好了。

十一、对待知识的态度

1.插队的生活很艰苦,白天要下地干活,天黑以后,插友要玩,打扑克,下象棋。我当然都要参加——这些事你不参与,就会被看做怪人。玩到夜里十二点,别人都累了,睡了,我还不睡,还要看一会儿书,有时候还要做几道几何题。假如同屋的人反对我点灯,我就到外面去看书。我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知识本事多么诱人。当年的文化知识不能成为饭碗,也不能夸耀于人,但有些青年对它还是有兴趣,这说明学习本事就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常听人说,人有知识就会变得聪明,会活的更好,不受人欺负。这话虽然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有另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才更可取。

3.罗素曾经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他的本意恰恰是劝人不要放弃求知这一善行。抱着封闭的态度来生活,活着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十二、有与无

摘录

我从小就想写小说,最后在将近四十岁时,终于开始写作——我做这件事,纯粹是因为,这是我爱的事业。是我要做,不是我必须做——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

我个人认为,做爱做的事情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情则是“无”。因为这个缘故,我的生活看似平淡,也不能说是“无”。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人在年轻的时候,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总觉得,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十三、工作与人生

摘录

1.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的时候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客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觉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注意。按照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

2.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相比之下,从金钱,权利,生育子女方面可以得到的快乐,总要受到制约。

3.我对权利没有兴趣,对钱有一些兴趣,但也不愿意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好,就是我的目标。我想,和我志趣相投的人总不会是一颗个都没有。

4.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的时候,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