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附加条件的爱,还是爱吗?
§你不懂我,因为你从来没听懂我说的话
倾听一个人说话,其实是很难的。
用耳朵去听很容易,让对方嘴里吐出的声音,一字一句的流进我们的耳里。但有几个人专注的在倾听?有些人左耳进、右耳出,那些话语他听见了,但但永远进不去他的心。
有些夫妻就因为这些事情吵架,某位丈夫提醒妻子这个周末要跟父母聚餐,妻子却还是忘了这件事,安排了姊妹聚会。某位妻子提醒丈夫下周要带孩子复诊的日期,先生却忘了这件事,安排其他工作。
记得事情的人和记不得事情的人,他们有了争吵,争吵的目的倒不是记得和记不得,这跟听力或记忆力无关。争吵的焦点是心,就是「对方是否把自己放在心上」。
当有人总是记不得我们说的话,我们可能就会怀疑对方没把我们放在心上,所以才会对我们说过的话,没有投以足够的专注。
倾听不是用耳朵听,是用心去听。光听还不够,听了之后,还需要记住。
有时记住还不够,录音笔也能把一个人说过的话记住,而且牢记的程度远胜人脑。
更深层次的倾听,是能听懂对方的意思。
但听懂比记住难得多,因为人的语言很巧妙,也是门艺术。艺术无法全靠人的理性去理解,还需要能够感同身受,以及设身处地。
§爱一个人应该寻求回报吗?
在金庸小说《神鵰侠侣》中,郭芙很难理解杨过,她从小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长大,父母在武林中赫赫有名。连带地,郭芙从小除了父母呵护,还有郭靖和黄蓉身边的兄弟、丐帮帮众,以及敬畏郭黄二人的各路好汉加以照料。
杨过原本过的生活跟个小叫化子没两样,有一餐没一餐,没办法想到以后,也没有机会建立基本的自信。
就像喂食流浪猫,你在一个地方放好食物,猫会过来吃。但在吃之前,流浪猫会仔细观察环境,看人走远了,感觉安全了,牠才会过去吃。也许放食物的人对猫很有爱心,但猫不知道,牠的成长经历告诉牠:「处处有危险,保命要紧。」
流浪猫是敏感的,如同幼年的杨过。
郭靖对杨过好,但其他人呢?杨过感受得到,黄蓉对他的戒备。感受得到郭芙、武氏兄弟对他的轻蔑。在他真正拥有安全感之前,他得承受着身边人们自以为是的善意和恶意。
这也说明为什么杨过跟小龙女处得好,小龙女不爱管事,就像一个给猫食物,但不特别求什么回报的人。
有些人养猫,他求回报,想要控制猫。给食物,然后跟猫说:「你要乖。」、「你要听我的。」但他了解猫的天性吗?猫终究是动物,不是人。
父母都不见得有权力左右孩子的自由,为什么有些人觉得自己只要养了猫,跟猫吃的、喝的,就有权力把猫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动物学研究,野生的猫其实是不怎么叫的,但家猫会叫,因为家猫在成长中模仿婴儿的叫声,用那种类似婴儿叫声的声音,唤起人们的关注,获得他们需要的食物和关注。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检视自己的生活,有些人给我们好处,却不给我们足够的自由。对他们来说,给予好处就像在进行一种交换,通过钱、食物或某些东西,换取支配我们的权力。
然而,在他们拿出那些好处的时候,有时根本没问我们,就硬是把这些东西强塞给我们,然后在我们还没搞清楚情况的时候,他就开始说:「你收了我的东西,现在你得听我的。」
进而,我们可以思考,这种给予是爱吗?
或者我们换一种方式去理解这个问题,「有附加条件的爱,还是爱吗?」
在叙事治疗的咨询方法中,我们注重对于语意的拆解。这个拆解不是把一句话拆开,去分析每个字词的意义。而是认真倾听,听清内容,以及内容背后表达的意思。甚至更深入的去「听见」那些语言没说出来,潜藏在背后的深意。
于是我们发现,人的表达中似乎有个规律,凡是带着附加条件的话语,这个附加条件可能才是说话者真正的目的。
§寻求回报的爱很正常,关键是「你寻求的是什么回报?」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
一个女孩经常告诉她的男朋友:「如果你爱我,就给我买房子。」
请问对这个女孩而言,她要的到底是男朋友的爱,还是房子?
一个爸爸经常告诉他的孩子:「你不乖,爸爸就不爱你了。」
请问对这个爸爸而言,他要的是爱孩子,还是要孩子乖?
一位丈夫经常告诉他的妻子:「如果你爱我,就在家照顾孩子,别出去工作了。
请问对这个丈夫而言,他要的是妻子的爱,还是要妻子在家照顾孩子?
一个孩子经常告诉她的妈妈:「妳不买这个东西给我,妳根本不爱我!」
请问对这个孩子而言,他要的是妈妈买东西给她,还是妈妈的爱?
或者像二战时期,希特勒对波兰、英法等国做出的承诺:「只要投降,就能拥有和平。」
请问对希特勒而言,他要的是和平,还是投降?
我们不能武断的说,这些关系中都没有爱。也许是有的,但当一个人对于爱的要求,加上一个「附加条件」,这个附加条件在那个当下,比起爱本身,更贴近提出要求者的欲望。
想要爸妈买东西的孩子,不是不爱父母,而是在看见某个东西时,他眼里只有那个东西,就像被控制了一样,他在一段时间内失去对父母的敬意。
然而,如果失去敬意、失去爱的次数频繁了,时间长了,很可能那份爱与敬意就会永远丧失。这时,附加条件就成了「主要条件」,霸占关系的全部。这时,爱可能就死了,而关系的毁灭也不远了。
因此在爱中,尽管有时会引出一些附加条件,但爱永远也不能从主要条件的位置落下。一旦爱从主要条件的位置落下,往往就很难回到过去。
§爱永远是关系的主角,而不是配角
在教育心理学中,我们不赞成给予儿童实质的奖励,特别是钱。
比方今天你希望孩子坚持刷牙,于是你跟孩子约定连续刷牙一个礼拜,就给他奖励。类似的情况,如果父母都用钱来奖励,慢慢的孩子就会习惯用钱跟父母建立约定。
这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哪天亲子的角色交换,譬如父母年老,希望孩子回家照顾,孩子可能会拿出钱,用钱来「解决」父母需要陪伴的愿望。他可能花钱找个看护,或是买个能打发时间的高清电视,就是无法增加亲自陪伴的时间。
但孩子可能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因为从小父母就是这样跟他谈条件,他只是有样学样而已。
相反地,如果父母用「读绘本给孩子听」、「陪伴孩子出去走走」之类跟情感有关,而不是跟物质、金钱挂勾的奖品,那么孩子就会习惯用情敢跟父母建立约定。
在关系中,如果我们想要建立真正的关系,特别是有爱的关系,那么最好的条件,就是「爱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
因此,当你感觉有东西破坏了你和某个人之间的爱,也许关键就在这里。
检视一下你和对方之间,是不是经常卡着某个跟爱无关的附加条件,通常正是这个附加条件在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
附加条件也许一时能给感情带来方便,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不懂表达内心真正的需要,因而不断提出的某种谈判筹码。但最终如果对话无法让爱回到主要条件的位置,关系就会继续受到剥削和打击,直到死亡。
我想用这个角度去回应最近很热门的一个议题:「让女性的非婚生子女报户口」。
对于这件事,我举双手赞成。
生育是女人的天赋,女人有权力为自己的子宫做决定。她应该要跟一个真正爱的人,想为他生孩子的人生孩子。如果她没有找到这样的一个人,但她想有一个孩子,而她也有充分成熟的观念、养育孩子的能力,并且她想得很清楚,那么自然有权力去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拥有自己的孩子。
生育孩子这件事,不该成为男性和女性非结婚不可的理由。
因为结婚是一个「要把爱放在主要条件」的关系,如果主要条件是男人把女人肚子搞大了,所以要结婚。或是女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再不找个人结婚生孩子不行。
那么就是把爱以外的事物,放在婚姻关系的主要条件上。这便注定这个夫妻关系,可能根本没有爱,只有计算、恐惧、理性等事物,总之不是爱。
而一个没有爱的结合下,他们对孩子会有爱吗?他们知道该怎么在亲子关系中,把爱放在主要条件?
我不知道。
我仅希望正为关系苦恼的你,你知道你和那个人之间,你们结合的主要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