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槐树有钭氏 甘肃钭家山无钭姓
山西大槐树有钭氏
甘肃钭家山无钭姓
钭革非
2018 年11月,从互联网搜索寻亲中发现,钭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于是查阅了《明史》、《洪洞县志》、《洪洞大槐树移民志》、《来自大槐树迁民姓氏寻源》,并与有关单位、知情者联系了解,现结合近期寻亲,将有关情况汇总记录如下:
一,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徙过程
元朝末年,朝廷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繁,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暴政。战争连绵不断,加上各种灾害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中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田地荒芜、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
而这时候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人口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为189.3万人,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04万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25万。
明朝推翻了元朝之后,为了巩固新的政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朱元璋根据当时国家的现实状况作出了一个大的决策——“移民屯田,开垦荒地”。
明代初期山西的移民,说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走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根据《明史》记载,“成祖核太原、平阳、泽、潞、辽、汾、沁,丁多田少”,以“分其丁口”的办法进行移民。这个范围是相当大的,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明初山西移民就涉及到2府、17州、66个县。但是,由于洪洞大槐树下是当时最大的移民“点行地”,在后来的历史上影响特别大,移民后裔们自然也就乐于认同这样一个出发地了。
明初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半个世纪中,从山西向外地移民17次,每次数百户,甚至上万户,前后人数达到100万以上。
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当初直接迁入地是豫、鲁、冀、京、皖、苏、鄂、陕、甘、宁、晋等省市。然而数百年间,峰回路转,这些地方的移民后裔,又辗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东北、港台等地。特别是近几十年里,迁移的浪潮此起彼伏。例如解放前的“走西口”、“下关东”、“下南洋”,建国后的城市知青“支边”、“上山下乡”,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留学、探亲、定居,更使洪洞移民后裔的足迹,踏遍了神州大地、天涯海角。
在山西省洪洞县贾村附近,南同蒲铁路西侧,有一处浓荫盖地、槐柳相间的树丛。每年,这里都游人不断,名声传遍五湖四海。这里就是数不清的亿万人的“故乡”——洪洞古大槐树处。对于这棵大槐树,教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在晋、冀、鲁、豫、皖等省,还有首都北京附近,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上世纪末,洪洞建立大槐树祭祖园。分为“移民古迹区”、“祭祖活动区”、“民俗游览区”和“汾河生态区”四大主题区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
二,钭姓系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
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按照史志、家谱记载和调查考证结果,在祭祖堂上供奉 881个“古槐移民先祖姓氏”牌位,钭姓移民先祖姓氏被供奉在九号供橱上。
《来自大槐树迁民姓氏寻源》记载:“钭(du)姓,系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 “迁民后裔分布:吉林、辽宁、河南、陕西、湖北等地。”
《洪洞大槐树移民志》记载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布: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对地方志、家谱、碑文及信函资料的不完全统计,向陕、甘、宁地区移民51个县(市)。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据统计,现在全国钭姓共6672人。按户籍地划分,浙江5982人,主要集中在缙云4299人,占71.9%。其次是江西,241人。在全国除西藏外,其它省市区均有零星分布。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有分布的省现在钭姓人数:甘肃58人,陕西3人,湖北15人,河南8人,吉林5人,辽宁1人。
清康熙六年(1667年),分陕西置甘肃省,灵台县遂入甘肃。灵台县在关中平原西部,东邻陕西省。
从近期宗亲们努力寻亲,找到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蒲窝乡五星行政村钭家坪自然村居住着40人左右钭氏宗亲。历史上甘肃属陕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志》记载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分布中也有平凉之地。初次联系到钭家坪宗亲时了解到情况是说,他们的祖上是从山西迁来,后来了解反馈改为,解放前夕从浙江逃荒而来,目前在钭氏宗谱中也还未接上,那么有无可能他们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后裔呢?目前尚不能定论。
三,甘肃积石山县钭家山现无钭姓
从字典中查钭字,有地名钭家山的解释。那么钭家山有钭姓哪?
通过114查讯县有关部门,均打不通,乡政府和村委会均无法查到电话。最后通过查到的安集乡派出所一只手机发信息,才回复:钭家山村无钭姓,整个积石山县均无钭姓。
同时,购买《积石山县志》,查阅获悉:钭家山属于安集乡一个行政村,由张家沟、马家坡、阴洼、阳洼、上山、下山六个合作社组成。166户890人口。以马姓和张姓为主。证实现在不仅钭家山村无钭姓,积石山全县均无钭姓。但不排除历史上曾居住过钭姓。
钭家山地处黄河南岸,北有炳灵寺石窟,东有刘家峡大型水电站,西邻青海省。该地山大沟深,粱峁起伏,干旱少水,气候干燥,植被稀疏,自然条件较差。土特产主要是花椒,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油茶。农民人均收入在上世纪末只有200多元。
钭家山有上山遗址,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白崖湾断崖向上暴露出灰层和白灰居住面,出土有泥质红陶大双耳罐、夹砂断陶垂腹罐残片等,属齐家文化,大树岭出土的双耳彩陶罐,泥质红陶,饰黑红两彩,多为圆圈网纹,变体人形纹,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上山遗址并存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前4000年。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齐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当时已掌握了复杂的烧窑技术。在墓葬中发现的红铜制品,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后来青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家文化是我国最早的规模性生产和使用青铜器的史前文化。钭作为铜制酌酒器是珍贵之物常用字,用钭取名可能性较大。
这次寻亲过程中,还了解了其它有钭字的地名。经了解,甘肃武威市凉州区钭沟是一个地名,并无村庄。重庆永川区没有钭家湾这个村,只是一个地名而已。重庆市北培区静观镇没有钭石村,应是斜石村之误。按统计,重庆市全市钭姓也只有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