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最近在教写作课,让我常常思考,作家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能养成的。
我差不多已经忘记,小时候写作文是如何开始的了,但记得老师总让我们积累。多读书,总是没错的。那时候甚至人手一本好词佳句本,把读到的好的句子记下来,至于这个“好”如何界定?就是四字成语,或是没见过的二字词。总之那时候老师会定期检查,就算应付老师也多少要写几句上去。最后越积越多,连写作文是什么时候开始得心应手的都不知道了。不过读书积累的习惯,在那时倒是养成了。
按理说,写作最开始都是字、词、句,连词成句、连词成段,最后成为一篇文章。我也见过一些天才作家,一下子就写成了惊世之作,但每个人的命运不一样,天才作家还是少之又少的。
大部分人在写作的最开始,能把一件小事完整的记录下来就很不错了。小朋友的作文课真讨厌啊,被要求写下一定的字数,其实他们认识的字都不一定那么多。给他们讲清楚文章结构、格式,就要花好大的力气。那么,如果不是想培养一个作家,上写作课的意义又在哪儿呢?我主张,写作是为自己写作,自己真正想写了而写作,它却被纳入了考试项目,直到高考都还要拿这个来作为评判的内容之一。
太过低年级的人上写作课是没必要的,讲技巧,不能理解。讲内容,没有那么多的阅历,没有那么多的实践。从何教起呢?从造句?一句一句改,改到满意为止?但就算是写句子,也没有那么多可写。我说如果实在想培养孩子的写作兴趣,不如就让孩子多读书吧。
放眼望去,没有哪一个作家不是读了成山的书才写出作品的。村上春树一直就爱读书,可能在学校不好好学专业课,书却是认真读了的;张爱玲成名很早,却也是读了很多书积累起来的;就连鲁迅,也读了无数的书。
我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到了大学以后,得益于大学的图书馆,什么书都有。那时一有空就往图书馆跑,夏天室内闷热,实在没办法,就坐在无人经过的楼梯口边吹风边读;冬天早早的去占一个有暖气的位置,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似乎只有真正到一定年纪才会觉醒某些意识。
小学的时候,一读书、一写字就头疼,写作文常常凑字数,还被老师说写流水账。我算是有点机灵的,会模仿优秀作文来写,却也花了好多力气才改掉写流水账的小毛病。所以我说,写作多少要有点天赋,就算是要学,也得一点就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