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里学习,在“浙”里成长
2021年4月21日到达美好的学府——杭州浙江大学报到,4月22日按照参训要求在浙江大学正式开始参加黑龙江省中小学“十百千”名师培养工程“龙江骨干教师”第二阶段研修班培训。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可谓优中选优,此次培训的讲师可谓专业中的专业!
思维导图——听记并行三天, 满满的安排,大大的收获,深深的感受,源源的思考。对浙大,留恋;对学习,不尽;对老师,感恩;对同伴,钦佩。
1、 让我提升,因为“平台所见”。
从平凡走向优秀是一条坚持行走的路,从优秀走向卓越却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抵达。潜龙在渊,尊重差异的成长,重在积累,师生同理。做中思,思中行,行中再思,实践、理念、反思相结合才让真正的学习发生。见龙在田,倍感珍惜时代的开放,文化的交融,导师的相助,让我相信我们总在最美好的时候遇见最美好的彼此。
2、 让我思考,因为“智慧分享”。
周而复始的工作,更是要求我要有思考、有特色、有突破、有发展。怎样实现个人特色化发展,思考“个人风格”,定位“个人风格”,即我是怎样的人,要做怎样的教育人。教育,即影响。教师的责任在肩,因为时不待人,因为教育轨迹不可逆。唯有师能的提升,才有可能实现生能的提升。教育,除却能力,还要有温度。教育,是有感染力的事业,不是机械重复的工业。我们因为从事教育事业,更加走进“人性”,走进“人心”。教育者,首先是终身学习者,更是不懈追求的科研者。唯有与阅读的书籍对话,与同行的伙伴对话,与改变的自己对话,在一场场对话中真正学习和成长!
3、 让我留恋,因为“文化浸润”。
空气弥漫着看不见摸不到的清新,来自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的清香,我们身处其中不自觉受到其影响的倾心,我把它叫做“文化”。百年历史的老校,写满故事的城市,历史悠久的国家,无一不是文化在发生影响的见证。浙大的校园有水、有石、有草、有花,却没有圈围栏杆、没有禁行标识,这是“自律”和“文明”的体现。每一种文化的体现与传承,都与每一个其中的人相关,每一个人既是保护的传承者,又是传承的享用者。大环境,小问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校园里的垂柳 校园里的清晨每一次培训,都是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相互体验与验证,学习就是“互动”的“对话”过程。这次参加培训的过程几乎每一位讲师都提到“思维”两个字,我想这是行为的“根”,向下扎根,敦促我增强底蕴深厚,思维的发散与延展是行为的“魂”,向上生长,让我不断思考与完善。以终为始使得我应用终点思维想清楚期待抵达的目的地,想清楚,做明白,慢就是快。平台、视野、学习、合作、思考、写作、研究......是至今不断萦绕我脑海的成长助力关键词。
2021.4.25
杭州——哈尔滨
让孩子学并快乐着!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两句话相同的平实,却是教育最本真的追求。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教育,成为什么样的教育人。当明白作为一名教育人的责任担当,便理解了坚持成长的意义!